首页 -> 2008年第4期
杨花诗揽胜
作者:刘圣堂
暮春季节,杨花飘谢,浮游空中,像白雪,像芦花,像飞蓬。东风拂来,纷纷扬扬,飘飘洒洒,极富美感,成为诗人描写或赞美的对象,当然,更多的却是借助杨花托物寓意、宣泄情怀。
一、将杨花比作雪花。唐朝诗人吴融的《杨花》:“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蒙蒙。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杨花不占有最鲜艳的红色,不和百花争鲜斗艳;它像白蒙蒙的雪花飘飞在晴天的原野,百花总是怨恨东风吹落自己,唯有杨花喜爱东风,因为只有东风才能“送我上青云”,在天空逍遥。这首诗采用比喻手法,把杨花比作雪花,生动形象,并用对比手法,用百花和杨花作比,赞美杨花的洁白无瑕、舞姿翩翩、轻盈可爱。
二、将杨花比作浮萍和眼泪。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词中“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拂晓的一场春雨过后,那随风飘舞、“抛家傍路”却“无人惜”的柳絮上哪儿去了呢,为何无踪无影,荡然无存了?“一池萍碎”即是回答。看到满池细碎的浮萍,诗人蓦然清醒,原来那沸沸扬扬,满天的飞絮都化作了水上的浮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几句从柳絮的“遗踪”无存生发,写出了春光易逝的伤感。柳絮一部分归为尘土,一部分归为流水,大好春光也随着柳絮的消失一去不复返了。惜柳絮,进而惜春光,诗人的情感袒露无遗。“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几句是震撼全篇的点睛之笔。那沸沸扬扬,飘忽迷离的柳絮在诗人的眼里竟然“点点是离人泪”!这几句照应上阕“思妇”“愁思”的描写,比喻新奇脱俗,感情深挚。
三、借杨花比喻文学才华。东晋时,一年冬天,谢安把子侄们聚在一起讲诗论文,外面下起大雪。谢安问他们:“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儿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听了,淡然一笑。侄女谢道韫说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一听,拍手称好。从此“盐絮”、“咏絮”、“柳絮”便成了后世用作咏雪的典故。也可用来形容人富有文学才华,《红楼梦》有“可怜停机德、堪称咏絮才”的诗句,前句称赞薛宝钗的德行,后名赞颂林黛玉的才华。
四、借杨花抒发诗人的离愁别恨。郑谷《淮上别故人》诗云:“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写。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离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自己则北向长安。一、二两句画面明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拽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游踪不定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愁别绪。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分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驿亭宴别,席间吹起了凄清的笛曲,这笛声倾诉出彼此的离情别绪,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默默相对,思绪万千。分别的时间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
五、借杨花表达飘泊无依之情。《红楼梦》第七回写道:“时值暮春之际,湘云无聊,因见柳花飘舞,偶成一首小词,引出黛玉的一阕《唐多令》:“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任淹留?”这首词写百花洲上,燕子楼前,到处是飞舞的杨花,它们随着春风四下飘泊。这杨花也有人的悲愁感情,正是大好的春光,却愁白了头。到处是狼藉的柳絮,没有谁来收拾它们。春天把它们嫁给了东风,便不再过问,一任它们四处飘游。由此我们联想到:黛玉由于家庭变故,离开家乡,一路飘泊来到贾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她在这首缠绵凄恻的小词中,通过对杨花的描写,寄托了自己身世漂泊的深深哀愁和怨悱。
六、借杨花表达平步青云之意。薛宝钗的《临江仙》下片写道:“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词的大概意思是说:柳絮千丝万缕地连系着,始终也不能改变,到处漂游着,任凭它团聚还是离分。请春光莫笑我轻狂,我本来就没有根,我要借助东风的力量登上高天。薛宝钗借此表达她本人追逐名利、青云直上的封建思想。
七、借杨花指斥无情无义的小人。宋朝诗人秦少游的《杨花诗》:“三月柳花轻复散,飘扬澹荡送春归。此花本是无情物,一向东飞一向西。”前两句描写柳花,它在三月绽开,身弱体轻,舒缓的飘扬,不知不觉送走了春天;后两句抒发感情,这杨花本是无情之物,你看两朵在一起的杨花,突然之间,一个向东飞,一个向西飞。诗人借此意在指斥寡情少义的世俗之人。
刘圣堂,教师,现居江苏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