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一道中考语文综合实践题评析

作者:徐水锦




  绍兴市中考语文的探索已经走过整整十个年头,在这十年中,应该说绍兴市中考语文走得越来越接近语文课程的本真。那么,语文课程是干什么的呢?就是教会“学生能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句话当然人人会说,但一落到语文教育实际,如何正确地运用就不能把握住了。由于《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于是在当今语文界,“人文性”被无限夸大拔高,语文就不再是两者的统一,而是变得只有人文性一极了,就这样,语文变成了什么都是,单单就不是语文的怪物。但是2007年绍兴市的中考语文却把握住了对语文的正确方向。
  三年来,绍兴市中考语文的第一大亮点在于,找到了初中语文评价自己应该有的位置,也就是没有跟着高考亦步亦趋,比如已经连续三年没有在中考出现改病句错别字类试题,今年还是没有出现,也没有考汉语拼音,而是考汉字的书写。因为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和书写水平在一年比一年下降,是不争的事实,而认为通过修改错别字病句能减少书写错别字和少出现病句的出题动机,却没有任何学理上的依据,是一种“想当然”。事实也证明,在我们教学和考试中出了那么多错别字修改和病句修改题,本来学生不写或少写错别字和病句的情况应该呈逐年递减趋势,但事实却是学生写错别字和病句的情况不但不见好转,甚至反而在逐年增多。绍兴市的做法,虽说没有经过学理上的论证,至少无害是可以肯定的,这样做,可以说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头,为语文课程评价走向正道开了很好的头,应该值得别的地区学习借鉴。
  绍兴市2007年中考语文的最大亮点,笔者认为在于对综合实践活动在中考中如何评价的探索:
  4.“读鲁迅”综合实践题。(12分)
  学校开展“鲁迅读书月”活动,主题是“鲁迅与我们的学习生活”。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这道题要考生分4步进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并且赋分12分之多,占全卷7.5%,可见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重视。中考语文考综合性活动题,绍兴绝对不是首创,然而能真正地始终指向语文的,在此之前,全国还没有出现过。希望在中考语文试题中出现综合实践题也一直是绍兴中考命题人的追求,但由于难以把握如何体现“语文性”特点,而不是被泛语文化和非语文化,所以想出题而最近几年却一直没有出现在绍兴市的中考语文试卷中。为此,绍兴市在2007年3月进行了一次全市初中语文教师命题比赛,其中综合实践活动题为这次命题的重点。中考命题人由此得到借鉴,推出了今年真正指向语文的综合实践题。这样的题在全国是首次,这是真正语文的综合性活动评价题型,是对什么是语文和如何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恰当的诠释。试题要考生分四步活动由浅入深,一步一步深入开展:
  活动一:走进作品
  要求每位同学推荐一篇课外读过的鲁迅作品,并写出一句推荐语。
  你推荐的作品:《》
  你的推荐语:
  这种题目形式当然也不算新型。但一旦与综合性活动相结合,就具有一定的创意,这只需要学生在平时能真正读书,读好书,多读书就行了,只要认真读过鲁迅名著的学生就没有答不了的。当然如果只走到这一步,题目也不算出彩,甚至有考文学常识之嫌疑,而第二个活动就紧跟着第一个活动而来:
  活动二:认识鲁迅
  要求同学谈谈“你心目中的鲁迅”。下面是同华们收集到的有关鲁迅的材料。有的同学建议根据这些材料拟一副对联来概括我们心目中的鲁迅形象。现在,已有同学拟了一则上联,请你写出下联。
  材科一:鲁迅先生“关于自己”的话。
  ◎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我是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给我作传的,因为一生太平凡。倘使这样的也可以做传,那么,中国一下子可以有四万万部传记,真将塞破图书馆。
  ◎我觉得古人写在书上的可恶思想,我的心里也常有……
  材料二:几个生活细节
  ◎孙伏园回忆:我随鲁迅先生旅行,如到陕西,到厦门,到广州,我的铺盖常常是鲁迅先生替我打的。耶稣常为门徒洗脚,我总要记起这个故事。
  ◎北京大冷天鲁迅先生还穿着单裤。他对朋友说:“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的老棉花。你看我的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厚被子。生活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材科三:两张照片(略)
  上联:俭朴热忱甘于奉献
  下联:
  这也是一个完全指向语文的活动,虽然对对联是不是当下的语文课程内容,考得合理不合理,还需要作学理的探讨,但这道题指向了语文则是可以肯定的。为了便于学生答题,试题提供了三份材料,学生只要从提供的三份材料中提取就能办到。如此,既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考到了学生的语言归纳能力,还考到了语言运用能力,一箭三雕,目的完全指向语文课程的“教会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个课程目标,其中的两张照片,也彰显出读图时代的特色,比较契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活动三:汲取精华
  要求同学把鲁迅与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下面是鲁迅作品中的两个名句,请你任选一句联系实际谈谈感想。
  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②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感想:
  在活动三中,也是始终指向语文,体现在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课程目标,同时通过理解鲁迅的文字,给学生以人文素养的熏陶。这个活动还要求学生与生活相联系,体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理念,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内涵,而且由于题目中不仅仅只是思想性的内容的理解与言说,其间还包涵着我们平时没有看到的对学习语文的态度、方法和策略等程序性与策略性知识中所隐含的人文性内涵,所以这样的题目怎能不让人叫好?当然最有分量与创意的试题要数活动四:
  活动四:提出疑难
  要求同学记下读鲁迅作品时遇到的不解的问题、或想跟鲁迅先生商榷的问题等。学校将举行论坛,邀请鲁迅研究专家与同学对话,在论坛上你准备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你的问题:__________
  众所周知,没有阅读,学生就不会遇到“不解的问题”,更不会有想“跟鲁迅先生商榷的问题”的动机。只有那些平时真正读过鲁迅著作的学生,才能有感而发。因此,此题的第一优点就是目标指向要让学生平时多读书,多思考。此题的第二优点是让学生提问题。我们知道,人类的一切文明不是开始于回答问题,而是来自人类对大自然、对人类和对自己心灵的追问。如果没有这样的追问,那么人类一定还与其他动物一样停留在蒙昧时期。但在我们当今的教育教学中,太缺少让学生发出对万事万物都进行追问这样的教育文化,综观我们的高考中考试题,除了绍兴市这一题以外,还很少出现过这样的试题,我们有的都是师问生答,题问生答,基本上不允许学生有面向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或面向教师、课本和自我的提问。事实上,不是我们的学生没有问题,不会问问题,而是我们不允许学生提问,渐渐地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变得少年老成,死气沉沉,没有创造性。应该说此试题为语文考试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开了个好头。当然这一题目最大的优点不只是能让考生通过对话的形式,发出自己的问题,而且在这泛语文非语文极度泛滥的背景下,让问题一定要指向“语文性”,这才是出题者最难办到的,也是最难能可贵的。从这题目可以想见绍兴市语文教学及中考语文出题水平在全中国的领先程度。它就是,让读书走上前台,将题海挡在堤外,让语文真正回归语文,语文课就是要能让学生做到能爱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而绝不是做做不完的语文试题,从而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这就是它的最大特色。
  
  徐水锦,教师,现居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