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考场个性化作文之我见

作者:张雅章




  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十多年了,批阅了无数的学生作文,其中不乏上乘佳作,但多数都平淡无物,要么就千篇一律。如写“母爱”,学生是千人一腔:月黑风高之夜,大雨瓢泼(或漫天飞雪),瘦弱的母亲背着突发高烧的自己,跌跌撞撞地跑往医院挂诊,母爱是多么的无私啊……写作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精神生产活动,失去个性的文章,就等于失去了灵魂。这灵魂来自于人,俗话说“文如其人”,即文章要张扬个性,展现自我风采。在教学中,我不断地深思:那如何让学生在作文中尽情张扬自我、彰显个性风采呢?
  我以为,只要生活中所张扬的,都应该在“自我”的范围之列。具体说就是我们的所见所感,在作文中尽情的描绘自己所看见的,叙写自己所听到的,抒发自己真实感受到的。这样才能将生动活泼的自我,写成充满灵性、富有血肉的有精神的文章,这才符合“生活的真实”的原则,也正是作文生命之所在。但现实情况是学生作文缺少“真生活”,一味地去虚构“假”、“大”、“空”,写得多了,就会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要作为教者的我们不断地去鼓励,去寻找、创造一切机会给他们。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只有热爱生活,关注大千世界、人生百态,写作才有源头活水,这是个最简单而又极为深刻的道理。生活是广阔的,只要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发现、捕捉、感受,体验生活的真实,感悟真性情,就一定会写出富有真情实感、文采熠熠的个性化作文来。
  日本的作文教学非常重视三个方面:有写作动机,有东西可写,能够写出来。“有东西可写”,其关键就是要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我常把日记、小练笔比作学生“自我”的阵地,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日记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很有帮助的。无论是一句话,还是一段话,抑或是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只要自己写得痛快,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就算成功。在这一句话、一段话中不带任何的假面具,完全是自我对所见所闻的感发。长久坚持,写作的素材大大丰富,写作的个性化风格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作文中。
  从学生的习作中,我发现大都爱“仿”写。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仿”就要仿中出新。我以为,首先是仿写要“活”,既要以所仿照对象为参照,又不能受其局限,要融入自己新的观点、体验和新发现。其次是仿写要有突破,要突破原作的风格、思维方式,突破原作的思想境界,有自己的创造。第三是仿写要给人没有“仿写”的感觉,要与仿写作品有较大区别,以自己的生活感觉为依据,以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为需要,以生活为源,而不是以书本为源。记得曾经有个学生仿写《背影》,他的母亲是个痴傻的女人,父亲是个残疾人,只有一条腿支撑着身体,常年佝偻着背,靠养蜂维持生计,父亲对他寄以厚望。他在习作中也是以背影为线索,选取了父亲忙碌养蜂、雨中送伞、雪天送棉鞋三件很平常的小事来写,但朴实的文字、真挚的情感却感动了全班所有的学生。
  在作文中张扬自我、彰显个性,关键还是让作文衔接生活。因而在作文教学中,身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作为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的全部因素。让学生真正喜欢作文,把作文看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在作文中说真话,写真事,让心灵的溪流,在作文中尽情地去流淌,让写作变成情感宣泄的天空。
  
  张雅章,教师,现居湖北安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