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关于语文个性化教学的思考
作者:周佳虹
一、语文个性化教学缺失的原因
尽管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实施,各地学校的教师在逐步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观念,但是我们仍看到由于积习已久的传统教育所产生的弊端的留存,导致语文个性化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仍处于缺失状态中,而造成其缺失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教师的教学缺乏个性
教师作为个体的人,本应该具有不尽相同的个性,有的彰显幽默,有的散发睿智……每个教师课堂都应该独具个性。然而,在对教师上课质量考核时,上课程序便被分割成若干项目,一一填入统一规范的表格,并汇成一个分数,表明等级。评委们已经习惯于用机械的公式套在不同教师的身上,而教师们也极注意按这样的评价标准来设计教学,于是语文课成了“表演课”。[2]教师在单一化的评价模式中让自己的教学逐渐变得模式化、类型化。课堂教学失去了真情实感的流露,教师成了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设计的工具,学生难以在课堂上真正和教师产生共鸣。因此课堂上不免产生这样的情景:教师滔滔不绝地灌输,学生神情疲惫地呆坐。
(二)我们的考试缺乏个性
教师的教学缺乏个性的根源之一在于我们的考试缺乏个性。古来有之的以考试作为甄别和选拔学生的工具的思想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教师、学生和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过于注重评价的结果,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为达到良好的评价结果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得不根据考试的要求而进行相应的知识灌输和强化训练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分数,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标准化的考试中被扼杀。长期的应试教育也割断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教育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因此我们看到本来内蕴丰富的语文只剩下一副孤立零碎的语文知识的骨架。一些教师在讲授诸如《荷塘月色》、《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些饱含作者深情、闪耀艺术光芒的名篇佳作时,简单地将其支解为时代背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和写作特点几大块来进行套路化的分析,让学生在机械化的教学中难以体会美文中所蕴涵的美和情。语文课堂变成了服务于应试的机床、作坊和流水线,学生成了质地相同的零件、形式相同的陶胚和整齐划一的产品。
二、实施语文个性化教学的途径
(一)推行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3]了解学生各自的特点是因材施教的基础,也是尊重学生个性的体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擅长点和有待发展的潜能。比如针对语文教学需要着重培养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为这些方面能力突出的学生提供激发及展示其能力的机会,如在课堂内外适时地开展朗诵、辩论、征文等活动或比赛,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更大的提高;对这些方面能力薄弱的学生,则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辅导,在培养他们信心的过程中让其逐步提高。正如孔子所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这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智能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对所处发展层级不同的学生应该提出不同的要求。布置相应的可供不同能力的学生选择的练习,即有照顾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的基础练习,又有兼顾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提高练习,让学生各得其所,得到循序渐进的发展。此外,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考虑当今学生的兴趣爱好,可通过征询学生意见增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堂环节,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个性得到适度的张扬,形成有利于其今后发展的能力。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新课程改革后特别强调,师生之间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平等的“你我”关系,双方应该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诚交往,在此基础上共同探求真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前提,试想在一个严肃拘谨、死气沉沉的课堂上,教师严厉有加,学生胆颤心惊,学生又何敢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向教师提出不同的看法?如此这般,学生的个性才能如何得以表现,创新的思维火花如何得以迸发?所以,为师者应该不是俯视学生而是平视学生,真正以对话者的身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语文个性化教学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课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针对某些问题进行讨论,提供机会让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只要有理可寻。学生可以反驳同学甚至教师的看法。语文教学主要由文章教学贯穿,因此具有模糊性、多义性、隐晦性和读者在解读和领悟性上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因此语文具有个性化教学的先天优势,而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将是这一先天优势的良好催化剂。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才能真正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与教师形成互动,实现双方个性的建构与发展。
(三)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我们要使语文课个性化,必须以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为前提。众所周知,语文是感情色彩丰富,人文精神浓厚的学科,教师从事这一学科教学,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应该逐步培养自身的专业情感和专业兴趣,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素养不仅包括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包括广博的知识吸纳能力。今天语文所涵盖的范围,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语言和文字,开始或已经涉及哲学、美学、社会学、历史学、自然科学等领域,是一门兼容并蓄,社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内涵必须具备广度和深度,才能在此基础上教出自我的个性,而不沦为“跪着”教书的教师。
创新精神是个性化教学的催化剂,一名优秀的教师绝对不是一名重复别人、重复自己的教师。正如北大附中的特级教师程翔所言:“我们必须以自身为基础来吸取别人的先进经验。”教师要敢于以创新的精神“玩教材”,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见解,并敢于把自己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告诉学生。同时在教学设计和手法上要勇于推陈出新,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回归生活的本真。当然,学生不是教师的实验品,课堂也不是教师个性随意张扬的舞台,所以教师在实施个性化教学时要以先进科学理念为指导,有周密详细的计划;善于多方交流与合作;找准突破口,让个性教学变为特色和优势;既要充满信心,又要及时反思,善于总结。
(四)改变单一评价方式,激发学生潜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4]不同学习个体在教学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个性化的。评价标准应该更人性化,以人为本。对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对优等生,要采取竞争性评价,教师要高标准、严要求,让其保持严谨和谦虚,不断突破自我;对待中等生应采取鼓励性评价,教师要指明其需要改进的地方和前进的方向,促使其积极进取;对待后进生要采取表扬性评价,寻找其闪光点,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培养其对学习的热爱。教师应该发挥评价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目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个性化发展的空间,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并在其中张扬个性化的学习品质,敢于展现自我,树立信心,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
语文个性化教学是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是教师获得持续发展、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对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化学习权利的尊重。让语文课堂个性飞扬,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注释]
[1]缪云娥.实施语文个性化教学的初步探索[J].语文学刊,2006(9):24
[2]胡怀莲.关于语文个性化教学的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8):88.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40.
[4] 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4.
周佳虹,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