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农村初中语文课外活动初探
作者:王奕民
一、开展课外活动,延伸语文课堂教学,加强课内外衔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仅靠一本课本,每天上一、二堂语文课,是不能学好语文的。语文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我在实践中,采取以下几法:
(一)提早布置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在一周内观察,大量搜集写作素材。一周后,用一节课写出作文。经过一周的课外积累,学生不愁“无米之炊”了。
(二)课堂内学习了写景佳句、方法,要求学生在课外仔细观察,写出当地当时的景色,风雨雷电的情景。如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春》一文后,要求写一篇本地夏景的短文;课内学习了外貌描写的方法,要求学生在课外仔细观察一个同学或家庭中一个成员,抓住特征,写出他的外貌。课内学习了纠正错别字的方法,要求学生进行校园巡查,找出各班黑板报、宣传栏、标语招牌中的错别字。
(三)学习了课文中主人公的高尚品德、伟大精神后,组织学生在课外开展志愿者活动,为集体、为他人做好事。如学习了《行道树》一文后,要求学生学习行道树的精神,在课外默默做一件好事,要求把做好事的经过、心理活动记下来。
(四)学习几篇课文后,要求学生把课内学习到的几组词语“串珍珠”,写一篇短文。或结合课文内容的佳句佳段,要求学生在当天的日记或作文中结合具体语境运用,以加深学生对这些经典句段的印象。
二、备齐必用工具书,坚持不懈抓积累
针对农村学生语文能力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我从起始年级起就有计划地安排语文课外活动。首先让每个学生备齐《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成语小词典》,并指导其查阅方法,并要求每人每天积累几个词语,包括成语、格言、谚语、歇后语等,做到三必要:即要注音、要解释、要造句。这样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积累了语言素材,也使语文教学真正的落到了实处,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把这种要求作为“敲门砖”,不断深化语文课外活动。
三、鼓励课外阅读,坚持天天演讲
爱看《故事会》是七年级学生的普遍现象。我开始怕学生看课外书影响教学,对此发出“禁令”,予以制止。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往往是“禁”而“不止”、“戒”而“不断”,不但影响了学生情绪,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阅读积极性。经调查分析后,我反其道而行之,公开号召同学们将自己的小人书和《故事会》等课外书统统拿出来,建立了班级“图书角”,任大家阅读,并要求作读书笔记。这一举动深受同学们的欢迎,我也由过去的“刽子手”变成了“救世主”。
为了把同学们课外阅读积极性引向深入,我利用晨读和课外活动时间,安排几名学生上台讲故事,朗读自己精心挑选的美文或读书笔记。学生朗读或演讲完后,开始由老师评价,逐渐过渡到由学生评委简短评议,评议内容是:叙述是否清楚、说话是否有条理、演讲态度是否大方、口齿是否清楚等等。通过演讲,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四、走进自然大世界,坚持写作天天练
由于客观原因,农村学生很少走出大山,因此,他们的视野相对狭窄。为此,我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我抓住学生上学路途较远,每10天回家一次(农村中学推行的10天大周制)的机会,让他们观察一路上的景、物、事,并把它写下来,写观察日记,写小评论。二是安排适当的时间带他们爬山、春游、秋游、野炊,或者参加劳动,让他们亲身体会大自然的魅力,以及劳动的艰辛和乐趣。三是平时要求学生观察一年四季的变化,风雨雷电的情景,山水花木的美丽,并要求写出小短文。四是每周安排一节课自由交流体会,由学习委员、小组长等组成的评委团进行评议,并把评出来的优秀文章贴在班级板报上,供大家阅览。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养成勤动笔多思考的习惯。
五、组织各种竞赛,坚持奖励制度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结合教材中有关语文活动的内容,课外组织各种竞赛,如成语接龙比赛(每次50个成语)、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连词连句竞赛、书法竞赛、作文竞赛等,每次比赛前都先公布竞赛时间、内容、办法与要求,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和获胜的进取心,促进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得法于课堂,受益于课外”。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只要目标明确,针对实际,有的放矢,循序渐进,既能调动学生学好语文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
王奕民,男,重庆市云阳县养鹿中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