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地狱里的天使之光

作者:苏成迅




  没有豪华的场景,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更没有重量级的演员,这就是《放牛班的春天》。然而,看完后,却感觉内心深处最坚硬最阴暗的一隅被深深地触动了,是什么让我们如此感动,又是谁让我们泪不自禁?这部片子看了已经有几个星期了,但孩子们稚嫩嘹亮的歌声却时常在耳边回荡,马修满脸憨厚的笑容也不时浮现在眼前。这歌声与笑容,不正是艰厄危殆之中涣然勃发的人性光辉吗?而触动我们内心冷漠,照亮我们情感暗格的,除了人性的力量,还能有什么呢?
  提着一只装满见证其失败的乐谱的手提包,来到池塘之底时,马修的结局似乎早已注定。的确,一个被生活抛弃的成年人,一群被世界遗忘的少年,头顶上空笼罩着“行动——反应——行动”的严酷咒语,马修和孩子们的生活还能有别的版本吗?
  “行动——反应——行动”不单是一种可怕的教育理念,也是池塘之底的绝望人生。被世界抛弃的孩子们,能如何对待世界呢?在无止境的恶作剧、仇恨与冷漠之后,他们除了成为纯粹暴戾的存在,还能指望有丝毫拯救的可能吗?沉沦于生活最底层的教师们,在无止境的专断、漠视、暴力之后,即使逃离这“池塘之底”,就人性而言,与孩子们一样,也当是劫数难逃,彻底沦丧。
  经验告诉我们,马修和孩子们只能一起沦为魔鬼的附庸。然而,奇迹发生了,地狱之中,我们看到,天使的光环灿然勃发。是的,马修,这个身材矮胖,其貌不扬的中年男人,这个木讷呆笨的失业者,这个穷困潦倒、抑郁不得志的失败者乐家,这个平凡至极的人,正是照彻地狱的上帝之光。
  马修的光辉来自他的人性力量。他总是对生活满腔热情,永远散发着对苦难的怜悯以及民胞物与、平等待人的慈悲情怀。只有这些人性的力量,才能让他创造出不朽的,易风移俗的音乐,进而荡涤乃至纯净藏污纳垢、阴霾重重的灵魂。
  当马修看到那位漂亮而又略显憔悴的单身母亲到来时,他也会匆忙跑到房里套上自己最好的羊毛衫,胡乱喷上香水,最后还不忘理一理那近乎秃头的发型。这时的马修充满了孩子气,令人不禁会心一笑。正是他这种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对爱情不懈追求的精神,使他能够向外界散发出爱的光芒,包括想方设法庇护那些犯了错的孩子免遭那个暴君式的校长的刻毒惩罚,包括深夜为孤儿佩皮诺轻轻拉上踢开的被子。最后的发展,顺理成章是被马修之爱凝聚在一起的合唱团。
  事实上,片名《Les chori stes》本身就是“合唱团”之意。可见,合唱作为一种音乐表达方式正是马修之爱的逻辑必然。“池塘之底”的孩子们都是被抛弃的,在未来漫长的人生之路上,不愿与外界交流的他们选择了封闭通往自己心灵的门,门里充斥的是痛苦、仇恨、嫉妒……但是,合唱既要求每一声部是个体独立自尊之声,又要求每一个体全然向所有其他个体开敞,从而才能在自身爱与理解的流溢中,融合成天簌希望之声。于是,我们看到在马修跳跃的指挥棒下,孩子们那颗坚硬的心逐渐软化。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样:
  被遗忘和迷失的孩子们,请对他们伸出你的援手。
  引领他们走向美好的未来,感受着午夜的激情。
  希望的波动,生命的热力,感受着旅途的荣耀!
  这样的歌声,只能是天使的歌声!
  这部影片另外一个耐人寻味的地方就是它的结构。雨夜,两位已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回忆儿时的校园生活,马修的一生以插叙的方式融合成为爱的怀念与记忆,也让观众看到:马修的爱得到了延续,艺术的力量恒久不变。
  生活永在继续,让我们永远铭记:
  哪里有地狱,哪里就有天使之光。
  
  作者系湖北仙桃中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