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孔子教育观和道德观对我们的影响和启迪

作者:严和娣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篇》)輗和軏分别是古代大车和小车车辕上的木销子,没有它们,车就不能行走。意思是做人不讲信用是不能自立于世的,就像车子无輗无軏靠什么行走啊。孔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篇》)意思是见到财利而想到正义,遇到他人危急而肯付出生命,久处困境也不忘平生的志向,这样可以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孔子的这些道德观念影响和激励了多少代的仁人志士。西汉初年有个叫季布的人,为人正直,特别讲信用。凡是答应的事,无论多么困难他都想方设法办到。当时民间流传一句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说明人们认为诚信的价值要远远高于金钱的价值。
  3、宽厚仁爱谦逊相处的为人处世之道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和谐社会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包括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的论语中多处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篇》)意思是君子讲原则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讲原则。“和而不同”就是强调矛盾的统一和均衡,强调通过对事物度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在人际关系上,“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也不是提倡息事宁人的和事佬。提倡“和而不同”不是否认矛盾,恰恰是承认矛盾,正确对待矛盾,是要通过不同意见的互相争论,互相补充来达到正确认识。它既不是不允许不同意见存在,也不是鹦鹉学舌,随声附和。求同存异,融合统一,才是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回答“爱人”。孔子把仁的本质解释为爱人,爱众人,通过爱人来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样爱人呢?孔子提出两条基本原则,一条是“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篇》)另一条是“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篇》)前者意思是自己希望达到和实现的,也希望别人达到和实现,要把心放在正中间。这要求人要有宽广豁达的胸襟,有助人为乐的精神,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理想境界。所以后人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说,也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情愫。后者意思是自己不希望得到和不喜欢的,也不要施加给别人,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即为自己着想又为别人着想。
  孔子主张为人要坦荡,谦虚,光明磊落,不要装模作样,傲慢自大。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耻之。”(《论语·公冶长篇》)意思是花言巧语,伪装和颜悦色,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孔丘本人也认为可耻。孔子还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篇》)意思是君子合群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合群等等。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道德思想博大精深,是我们取之不尽的一座文化宝藏,是根植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基础上的思想理论宝库,用辩证的观点去学习它,研究它,汲取精华,必定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实行教学改革和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是大有裨益。
  
  严和娣,教师,现居湖北黄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