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合理设计语文习题的心理依据

作者:王 冉




  设计习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习题的解决,充分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加深对即将学习或已经学习知识的理解,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经验。合理的习题设计,不仅能够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框架,起到强化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习题的设计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紧密联系的,设计习题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实际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及可能使用的解决策略,又要考虑到习题设计应该达到的目标,只有这样,习题设计才是科学合理有效的。
  
  一、习题与问题的关系
  
  习题与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问题包含习题,无论是在新授课还是复习课中,教师都会提出问题,这个问题中就包含了习题。当一个人想要达到一个特定的目标,但又不能立即找到达到该目标的合适的方法时,他所从事的活动都被称为问题解决。问题是一种情景,它出现在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具有不可预测性、可控性。而习题则重在知识的应用与迁移,在学生解决习题的过程中也会出现问题,但这些问题重在应用性,牵涉到思维与方法,强调的是解题策略。因此,明确习题与问题的关系,是合理设计习题的前提条件。
  
  二、语文习题设计应考虑到的心理学依据
  
  (一)设定目标
  目标设定对习题的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目标,习题设计是不同的。如:在授新课中,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讲解的知识,相应地出些习题,那么这些习题属于知识巩固性质的,主要是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强化,由此目标而设计的习题自然是重在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在复习课中,教学任务不仅是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强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将知识的应用进行迁移,此时所设计习题的目的在强化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同类或类似问题的解决过程。
  (二)激发动机
  好的习题设计要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好奇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伯莱恩(D.E.Berlyne,1966)的研究发现,满足个体好奇心必须考虑到信息量的水平和大小。如果教师给学生的信息量过大,超出最佳水平,学生就会感到身心疲惫,产生信息回避行为;反之,教师给学生的信息量太小,没有新鲜感,学生则不会产生好奇心。根据伯莱恩的研究,习题的设计同样要遵循这个规律。题目设计过于简单,学生不用动脑,仅凭借以往的知识经验就能解决,这样的习题对于学生来说,将会失去兴趣;题目设计过于复杂,学生调动所有的知识经验都不能解决问题,就会陷入一种迷茫状态,对问题产生畏惧、逃避情绪,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合理的习题设计必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既要保证学生能够在充分调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又能够让学生有“跳起来摘桃子”的感觉,让学生在做习题的过程中,始终对问题的解决产生浓厚的兴趣,保持着一定的动机水平。合理的习题设计能够让学生得到成就感(sense of competence)[指个人在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中表现成就,达到预期目标时所产生的满足感]和有力感(sense of power)[指个人觉得自己有处理事务与适应困境的能力],在长期的习题训练中,使学生能够获得自我效能感。
  (三)培养思维。
  1、思维培养的意义。思维是人脑所特有的一种机能,它在人的智力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整个智力活动的最高调节者,给各种智力活动以深刻的影响。因此,思维成为多学科研究的对象,如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神经生理学、脑科学、心理学等等,这些学科都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思维的实质。心理学对思维做了如下解释: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人的思维是从实践中所提出的问题开始的。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不断遇到新的问题需要解决,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思维就是为着完成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探究活动。这就是思维的问题性特点。思维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使主体深刻地认识客观现实,而且通过信息加工制作思想产品能动地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这是思维的能动性。
  2、语文习题设计与思维培养的关系。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由于人的思维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人们对思维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因而对思维的种类划分也各不相同。就语文习题设计而言,着重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形象思维是人的大脑自觉反映客观的具体形态,运用观念形象(意象)加工感性形象,从而能动地指导实践物化形态的思维活动。它是凭借表象或形象进行的思维,因而其产物既是具体的、生动的,又是高度概括的,反映着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抽象思维则是人类思维的核心。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为基本思维过程,进行理性思维或概念思维,合乎逻辑地反映现实的过程,都属于抽象思维的范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活动中的一种思维,它最突出的标志是具有新颖独特的特点。它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密不可分,是寓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中的。它是人脑的技能,每一个正常的人都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只是其程度、水平不同。
  3、不同形式思维的习题设计举例。
  ⑴训练形象思维的习题设计
  在形象思维中,表象和意象是形象思维加工的基本材料,它们的质和量直接关系着形象思维加工的效率和质量。而联想和想象是思维主体对意象进行能动的加工组合,形成可供显示、描述的整体形象,是形象思维的高级和关键阶段。因此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点应放在联想和想象能力的提高上。如,学生在学习完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以设计以下习题:①苏轼在中秋月夜之下抒发了对亲人的思想之情,请你根据已学诗词,举出几例借月抒情的诗句。 ②词中作者调动了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你能够找出相关的句子吗?(各一句即可)联想句:想象句:③根据苏轼词,请你想象一下苏轼将此词写完后的神态表情,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练习题①主要是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展开联想,调动大脑中所储存的记忆表象,训练联想迁移能力;练习题②侧重于联想与想象的辨别;练习题③是利用学过的课文进行片段写作,既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使学生容易把握想象的主题和线索,是学生走向完全独立的想象创造的过渡形式。
  ⑵训练抽象思维的习题设计
  抽象思维过程要经过两个认识加工阶段:从感情具体到思维抽象的初级加工训练阶段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高级加工阶段。从感情具体到思维抽象运用的是形式逻辑思维,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运用的是辩证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初级形态,辩证逻辑思维是抽象思维的高级形态。习题设计主要体现在考察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如对词义的辨析、分析文章的结构、概括文章的主旨、提炼文章与段落的核心词、编写提纲等习题训练就是为了达到训练抽象思维的能力。
  ⑶训练创造思维的习题设计
  创造性思维可以理解为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通过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借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思维方式,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理论的思维过程。通俗地说,凡是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的思维活动,都可以称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直观、猜测和想象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独特的思维常使人产生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鲁迅的小说《药》的主题思想,课本与教参都说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在学生学习完这一课后,可以就课本与教参上关于本课主题的解释出题:你认为《药》这一课的主题应该是什么?依据何在?
  此题目的就是引起学生的思考,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打破教科书传统单一的结论,鼓励学生质疑与创造。
  (四)重视反馈
  习题训练反馈具有三大功能:1、从习题训练的反馈中,也可以帮助命题者分析习题的设计是否合理,以便于设计者不断的调整与改进,使习题设计更加科学。如当某一习题在全体学生数中占98%的人不会做,设计者就应该考虑此题目是否超出了学生的知识掌握范围。2、从习题训练反馈中,可以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对学生的练习训练作出调整。如在习题训练中学生没有掌握好的知识,教师就应该加大训练力度进行强化,使学生完全掌握。对于学生已经掌握较好的知识,且能够灵活运用,形成经验时可以减少练习、甚至不训练。3、可以避免出现“高原现象”,有效地改善学生的练习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王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