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小说教学如何凸显语文味

作者:杨可珍




  两年前,我上了一节公开课《喂——出来》。根据当时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对这篇小说的解读,我采用板块式教学法,把教学过程分成这样四大块:
  
  一、由《西游记》中的无底洞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理清故事线索,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洞现→探洞→填洞→出来
  
  然后补充情节:哪些人去探洞,哪些人参与了填洞,图的是什么?还让学生热热闹闹的讨论了一番。
  
  三、探究主题:
  
  先由一个问题引出:这样的日子能长久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接下来会怎样呢?学生很快给出了答案:这一声“喂,出来”已经在警告人们,这些填进去的垃圾将全都要倾泻到人们的头上来了。再问:这个洞的呐喊引起人们的注意了吗?从哪里看出来?说明了什么问题?于是学生就毫不费力地理解了主题。那么我们被警醒了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的讨论可谓精彩纷呈、头头是道。
  
  四、拓展延伸:
  
  屏显两幅关于人类破坏自然,遭到自然报复的漫画,要求学生谈谈感受。学生的发言看上去很活跃,说得也很有道理。最后我给学生布置了续写小石头飞出之后的故事情节的作业就宣布下课了。
  当时教研组长评价说,这节课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合作、有探究、也培养了创新精神。其他听课的老师也给了许多溢美之词。我听了颇有点儿沾沾自喜。可事后,一位与我私交甚好的老师悄悄问我:这节课你除了让学生受到一次环保教育之外,还教给了学生一点什么呢?语文的东西在哪里呢?再回首才发现我花了整整30分钟的时间无非就是替社会老师上了一堂环保课,让学生明白了“人类破坏环境必将遭到后果严重的报应”的道理。甚至还为此补充了两幅当时自以为是锦上添花,而今却觉得是画蛇添足的漫画。语文的味道呢?一点也没有!小说中出人意料的谋篇布局、粉墨登场的各色人等、奇妙丰富的想象这些最能体现语文味的东西全被我毫不留情地忽略了,更不用说培养创新精神、探究意识了。这正应了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无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
  从此我开始在教学中关注语文味,探索语文味。花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学习创新,鼓励质疑。后来,在《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第11期看到张国生老师写的《斑羚飞渡》中品味语言的一个环节又引起了我的深思:
  生:我觉得“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它像一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并不好,不如说“像块石头一样落下去”,形容摔得重。
  师:有道理。
  我突然意识到,这段交流张老师本是想教学生品析语言,鼓励学生用批判的眼光阅读文本,表扬学生的创新思维。可是这名学生的观点真有道理吗?我实在不敢苟同。第一,以石头作比固然可以表现摔得重,可是石头是没有生命的物质,它掉落悬崖恐怕没人会感觉悲惨,也就难以引发读者的悲悯之情。而断翅的鸟就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其次,“坠落”比“落”更能表现下落速度之快,令读者产生揪心的感觉。第三,从科学的角度看,羚羊和鸟下落的速度要(与石头相比)相近得多。所以,我认为张老师是错失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绝佳时机。可是,我在课堂上不也经常是不假思索地肯定学生吗?
  这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小说教学要上出语文味,还不能只是让学生随意地发挥,肤浅地评论,教师应有所作为才对。
  那么,什么是语文味,怎样才算上出了语文味呢?从此我开始在各类论著中关注语文味,在教学过程中探索语文味。
  在阅读了大量相关的理论著作后,我比较倾向于这样的表述:“语文味”就是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言的生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就小说教学而言,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①要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学会感伤,学会有魅力地流泪。②教出小说中独特的美感来,即能体会小说的构思美、语言美、想像美。③教出语感,即教出对语言的敏感,让学生学会通过字词句的字面意义读出其深层含义,言外之意或潜台词。④启迪学生的思想和生存智慧,让学生学会做人。
  这里我还是以《喂——出来》为例,与大家探讨小说教学凸显“语文味”的几点做法:
  一、在研究作者谋篇布局的创意中学习“语文味”。
  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最大的一点是:语文课不仅要了解文本承载了什么内容,更要探究其用怎样的形式来承载这个内容。
  《喂——出来》,是一个科幻故事,情节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那么如此奇妙丰富的情节作者是怎么想像出来的呢?这应该作为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教师可以作这样的引导:作者先是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垃圾处理确实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根据现实中采用把垃圾填埋到地底下的做法,给小说安排了一个怎样的基本框架:(发现了一个洞深不可测,人们用来倾倒垃圾,最后垃圾飞回来了)。然后,作者自己给自己提问题,根据生活经验想像出具体细节。请读课文,你觉得作者在虚构情节时给自己提了哪些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基本能说出来:
  A、怎么让洞突然出现?
  B、村里人发现了会有什么反应?
  C、城里人知道了又会有哪些动静?
  D、这个洞怎么就成了城市垃圾箱?
  E、最后垃圾怎么出来?
  经过这样的引导、讨论,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小说想像之丰富奇妙,而且也学到了一点想像的方法技巧,这正是语文老师不同于其他学科老师的独特责任所在。
  二、在寻胜探幽的鉴赏中品咂“语文味”。
  关于品读,余映潮老师有过精辟的论述:“品读,就是对文章进行品味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
  在《喂——出来》中,我设计了这样的讨论题目让学生审视粉墨登场的各色人等: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究竟谁的责任最大,为什么?他们分别是些什么样的人?让学生深入地去品读人物描写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于是学者的虚伪,商人的惟利是图,政府官员的缺乏忧患意识,村民的鼠目寸光就全在品读当中有了深刻的理解。
  对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品咂咀嚼点燃了学生人文情感的火花,对小说中人物的爱憎情感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思想境界、培养了社会责任感。也就实现了语文教学“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的目标。
  三、在鞭辟入里地探究主题中溶入语文味
  《喂——出来》一文的主题应当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是如何不把主题探究上成枯燥的理论说教,而让课堂教学溶入语文的味道呢?
  为此我在教学中作了这样的设计:
  喂——出来,究竟会出来什么呢?学生很快就能答出:机密文件、保险柜、动物尸体、流浪者尸体、废物和污水、日记本、照片、假钞、犯罪证据等。这些垃圾出来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人类破坏大自然,必遭大自然报复”。根据语境,再问学生,开头的一声“喂”和结尾的“喂”,我们分别要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呢?学生讨论后会说出:开始是试探性的,而后来是大声地、愤怒地、提醒地。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结尾这一声“喂”是在有力地警示世人:不去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人类终将遭到灭顶之灾。再追问现实生活中有类似的人吗?你举一个出来,对他(她)们说一句劝诫的话:
  我对 说:。
  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是致力于学生语言的生成与发展,也拨动了学生内心情感的琴弦。从读到说,作者的情感,老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不断地发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深刻地理解了主题,训练了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溶入了语文味。
  四、在拓展想像中让“语文味”绽放光彩。
  在学生学到了一点想像的方法和技巧之后,可以续写小说:这些垃圾出来了以后会怎样呢?如果都写出来太繁杂,不妨就某一种或几种垃圾出来后,运用刚学到的先想出框架,再补充情节的方法,立足现实,发挥你天才的想像,继续演绎故事情节,看看谁的想像既富有创意又合乎情理。
  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为了学以致用,小说的主题、人物刻画的方法、想像手段的运用都在这样的训练中得到了巩固,甚至是提升。如此超越文本的教学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现实气息的同时,又让学生掌握了更为广泛的适应性更强的语文能力,真正让“语文味”绽放出光彩。
  走进新课程,我终于明白:小说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文本中,与作者交流,与作品中人物交流,形成情感的互动,用兴趣激发兴趣,用探求引导探求,用激情点燃激情,这样,才能真正教会学生“一点作文的道理,一点做人的道理”,才算是教出了语文的一点“真味”。
  
  杨可珍,教师,现居浙江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