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语文课要有一点创新精神
作者:李君生
一、发挥民主教学思维,创设民主、平等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种理念也适用于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互动发展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要有民主平等的意识,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要允许学生多一点逆向思维,多一点扩散性思维。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不敢提问题,是不会有任何创新的。笔者为鼓励学生质疑,标新立异,立下“三不”规定,即不呵斥、质疑学生,不讽刺标新立异的学生,不敷衍质疑。师生之间平等了,民主了,学生才敢于在教师面前驰骋想象的野马,开出灿烂的创造之花,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教《故乡》一文时,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母亲见得我回来,脸上现出凄凉而高兴的神情。”有一学生提出,母亲忽见阔别多年的儿子回来,应该是高兴的,为什么显出凄凉的神情,这不矛盾吗?这一问题很有意义,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为什么凄凉?母亲有内心的苦楚,儿子为生活辗转奔波,要卖掉老屋离开故乡,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农村妇女,心里自然凄凉。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它从一个侧面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背井离乡的痛苦。这样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如此美事,何乐而不为呢?
二、放宽视野,开辟第二课堂
社会的发展要求人才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而现在有的学校语文教学中,都还在强迫学生去死记一些孤零零的学习要点,以应付各种科目的考试,不给学生一点创造性思维的自由,学生的思维禁锢在一些条条框框里,这样势必扼制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造能力。
综观当前的语文教学内容,许多已经大大超出了“语文”的范畴,语文教学被泛为人文教育。科学、政治、思想道德甚至天文地理、人文自然等都在语文课堂演绎着。语文教师要放宽教学视野,转变教学观念,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意跨学科的联系,要善于把握各学科中有联系的、有价值的信息,促进课程综合化、打破教学过程中的单一、刻板和封闭,使工作富有创造性。我们语文教学中经常要联系历史、地理等课程,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服务。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师要树立“生活处处皆语文”的意识,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于漪语),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阅读中来,将课文反映的生活培养成生活感悟还原出来,打通内外壁垒,即用我们的理解与思考呼唤出作者提供的生活天地。
1.语文教学情境化
现在的初中生活大都单调,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缺乏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我们在教学中,努力有效的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课文有关内容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反映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缩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
如在讲解冰心《小桔灯》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小桔灯制作过程的图片,以小桔灯点亮后的光芒激发学生领悟和学习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此外,还可以用音乐创设情境,角色朗读扮演体会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感受自然进入情境,以营造一种浓浓的课堂创新氛围。
2.语文教学多样化
课本中的语文只是生活语文的一种影射、提取、概括和应用,课本无非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生活范例”,给我们学习语文提供了一种视角,搭起了一座平台。所以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那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从课本走进生活呢?
在作文教学中,我是这样尝试的:一是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如教学《关注我们的社区》时,我就组织了有关社区的三项活动:“看看我们的社区”、“我为社区做贡献”和“积极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在社区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社交能力,树立了社会责任感,更好地发展个性。二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我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带学生去踏青野饮,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公益劳动等,在“游山玩水”中,及时教给观察的方法,记录要点等,积累了知识,丰富了情感,引发了创新意识。回来后让学生几经筛选,加工改造,整理成文。三是组织创办了班刊,学生们在自己的文学乐园中,兴致勃勃地学作文,写作文,交流作文,训练创新能力。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李君生,教师,现居浙江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