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小说教学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作者:孙国璋




  小说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主题的。其人物形象可以说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但小说的创作并非排斥逻辑思维。二者(形象思维利逻辑思维)经常被综合使用,相辅相成。小说如没有逻辑思维的参与,就不会刻划出真实的艺术形象。所以,小说的教学不仅让学生知道形象思维的作用,还须认识逻辑思维的意义,进而有意识地去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潘菽在《教育心理学》中说,阅读文艺性作品“只靠形象作用对课文进行分析综合毕竟是比较粗糙的,仍属理解的低级阶段。……阅读中,在掌握具体感性情节后,必须及时引向抽象思维,进一步掌握课文结构,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理解水平。”可见,对小说的教学应作深一层的分析——逻辑分析。
  小说教学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途径是很多的,这里仅就环境、语言、肖像、顺序等角度来谈一些做法。
  小说是写人的,无论什么人物,都不可能脱离他生活的那个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否则,人就没有活动的天地,思想性格就失去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环境与人物命运、性格的形成有着必然的联系。鲁迅的《祝福》为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形成作了一定的社会环境描写,如社会风习(婚姻制度、男尊女卑、敬神信鬼、冷漠的世态人情等)、鲁四爷家(悬挂的对联、书房的摆设、鲁四爷其人等)等。祥林嫂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分析课文时,不能光指出这是典型人物生活的典型环境……,应具体剖析并指出每一具体环境都是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结局的一个条件,并是其必要条件,有那样的条件(社会环境)就可能有那样的结果(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我们点明这种条件和结果的逻辑关系,不仅揭示出祥林嫂悲剧命运形成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而且能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描写与表现人物命运的内在联系,从而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思维是语言的思想内容。可见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能不剖析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先看人物语言。小说语言个性化是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即是说,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学时当然要抓住它们的内在联系。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把握性格特征的某一侧面,反过来也可以通过人物的性格特征看其语言是否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等,使学生晓得二者(语言和性格)吻合的必然。这是有利于学生思维的严谨发展。如鲁迅《药》中的康大叔是以杀人为业的家伙,当他拿着人血馒头见到老栓时,张口就说:“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在茶馆里讲话,他又是一再地“嚷”,这寥寥几句就把他刽子手贪婪、蛮横、凶残的本性暴露出来了。而作为刽子手的康大叔也只能说出那样的话。同时我们还要分析人物语言本身的逻辑性。
  再谈叙述人的语言。叙述人的语言也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所以也要分析它是否准确、恰当等。鲁迅的《祝福》写到“只有四婶,因为后来雇佣的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所以也还提起祥林嫂。”这段话是省略了大前提的演绎推理。其小前提是用选择复句表达的选言判断。前一个选言肢,即屙来雇佣的女工“人抵非懒即馋”,其本身又是一个选言判断。该女工具有其中一个属性(懒或馋),所以四婶不喜欢:后一个选言肢,即“馋而且懒”,该选言肢又是一个联言判断,此女工两种属性都具备,当然四婶更不喜欢。可见四婶家后来雇佣的女工要么是前者,要么是后者,所以四婶“左右不如意”“也还提起祥林嫂”。(结论)这就间接地反映出祥林嫂的朴实、勤劳等特点,加深了人们对她的认识。这段话作那样的分析,可知其逻辑性是极强的,给人以笔墨经济,叙述有力的感受。这定会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受到较好的训练。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常用的方法还有心理、行动、肖像等描写。前二者与人物思想性格的联系是直接而明显的。教学时抓住其紧密联系自然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后者——肖像描写与人物性格的联系似不那么明显,但好的肖像描写都能准确地表现人物的某些性格特征,这是逻辑性强的体现。教学时把握这一点才不会把肖像描写轻易放过,而作深一层的分析,以很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加强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峻青的《党员登记表》前部分对黄淑英作了这样的肖像描写:“她是一个十九岁的小姑娘,在她那圆而微黑的面庞上,有着一双大而黑的眼睛,闪烁着热情、天真而又好奇的光芒……。”作者为什么着重写她的眼神呢?就在于通过此来表现人物的“机智”这一性格特征。如没有那双热情、好奇的眼睛,后来老赵被押走时的一同头,一皱眉,她就不会发觉并有所思,当然也就不会到场院屋子寻找什么(党员登记表),更不会注意到被角上撕去的一块布片……。足见这一肖像描写准确地体现了人物的“机智”这一性格特征。外表和内在是统一的,同时又使文章前后勾连,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如只是指出那是肖像描写,而不注重分析其与人物某一性格的联系等,势必有碍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小说出于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的需要,有时采用顺叙的记叙方法,有时采用倒叙、插叙的记叙方法。顺叙是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记叙,阅读分析是很容易理解到文章的记叙合乎逻辑的,或感受到文章的逻辑性是强的。但倒叙、插叙则不是按事件发展的原来顺序记叙。倒叙是从事件的结局写起,而后再按顺序来写。这似乎违背逻辑。如鲁迅的《祝福》是先写祥林嫂悲惨的死,此是结局。后按时间先后顺序描述她一生的遭遇。教学时我们既要讲明倒叙能避免文章的平铺直叙,提起悬念,吸引读者,义须指出,该方法只是记叙方法的变换,而不是生活逻辑的颠倒。同时还须讲清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讲清这种方法的意义恰是加强学生逻辑思维的一种方法。如只是机械地点出是倒叙,不作深一层的分析,恐怕不仅影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还会影响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插叙对于教学来说,须明确哪部分是插叙,弄清其起始点,理清文章的前后顺序,使学生感到文章有条理,脉络清晰,并认识到插叙的内容是表现人物、主题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样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上述粗浅地谈了小说教学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一点看法。我们坚信,只要教师有意识地注重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作深一层的分析,是会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的。
  
  孙国璋,辽宁朝阳市文化艺术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