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情感化语文教学谈
作者:班小玲
一、以情激趣
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总爱看电视。利用这个特点,在一节作文课的开头,我对同学们说,咱们今天讲讲电视好不好?他们说好,于是我讲了《铁道游击队》里面的一段,战士丁尚武是卫生员林芳的男朋友,他和队长王朋同时受伤,子弹分别打进了两人的肚子里。当时营地在岛上,周围没有一个大夫,所以区队长命令护士林芳给他们做手术,在明知手术危险的情况下,两人都争着要先做,都想承担手术失败的危险。这时,林芳突然说麻醉剂只有一支,两人又一改前态,都抢着让对方先打麻药。这时,队长王朋忽然从枕头底下摸出一支药来说,给他打吧,我这儿还有一支,林芳问他哪来的药,他说伤口疼得厉害,向区队长要的。林芳于是很熟练地给丁尚武打了麻醉,二十分钟以后,丁尚武肚子里的子弹被成功取出,林芳舒了一口气。她又准备给队长王朋做手术,就向王朋要刚才的麻醉剂,王朋拿出来林芳一看,顿时呆住了,那哪里是什么麻醉剂,只是一瓶生理盐水。林芳抱着复杂的心情开始给队长作手术。同学们,手术期间,队长疼痛欲绝的情形我们可以想见,但他却始终不吭一声。这就是我们的抗战前辈,这就是我们的抗日英雄,这就是坚强,这就是感动。这节课我们就来讲话题作文“感动”。那节课上得很好,每个同学都用自己的心去聆听,去感悟,去联想,大家畅所欲言,都急切地想表达自己地感受。我想这就是情感的魅力吧!它能催人奋进,能打开学生求知的心房,不断获得更新的知识。
二、以知育情
所谓知之深,情之切。我们应充分发掘阅读教学知识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并使之与阅读教学巧妙结合,从而达到知情结合,寓情于理,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
如教《雷雨》这一课时,我专门挑了一些平时不爱说话,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扮演角色。有个学生平时读书声音小,起初叫他饰演鲁大海,在读到鲁大海控诉周朴园的罪行时,声音像蚊子一样小,而且一点怒气都没有。等到课后让他感受了鲁大海,并很好地熟悉课文后,变换了心态和角色,真正以鲁大海的身份重读这些文字时,他两眼圆睁,拳头紧握,从喉咙深处冲出:“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的怒骂,并情不自禁地做起了动作,全班同学为他热烈鼓掌。课后,我问这位同学何以能这样好地表达感情,他说:“当时我也顾不得多想,只觉得满腔怒火烧遍全身,是周朴园这一伙逼我这样喊的。”
三、以情动情
在教学中,我们要做一个有情感的人。有实情而不是虚情,有真情而不是矫情,以自己真切的情感体验去触动学生的情感。
我发现同学们在写自己失败的苦恼时,常常是不假思索,信天游式地发牢骚,基调低沉到底,心情失望到底。没有一点精神,没有一点激情。备课中我找到了一篇九八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战胜脆弱》,我给学生读了一遍,其中有一部分是这样的:
黑色七月,我终于没能逃脱厄运,回到家中,不吃不喝地睡了两天,没人理我。第二天早上,爹叫我同他一块去犁地。其实并没我多少活,只是把整堆的土粪撒开就行了。随着牛铃声一次次由近到远,又一次次由远到近,天气也越来越热,把一块地犁完是不可能的了,我心里想。果然,在炎热的太阳下,那头老牛的汗开始顺着布满一根根突出的血管的瘦腿往下流,老牛喘气越来越重,走得越来越慢。我抬眼望父亲,他也一脸的汗水,眼望着牛,眼神中分明流露出关爱和感激,这头牛为我家出力已经六七年了。但父亲并没停止吆喝,手中的鞭子高高地扬着,不肯放下。
一下又一下,鞭子每打一下,那头老牛就快走几步,每一鞭打在牛身上,也像打在我的心上,我的心一次次抽紧。我并没有劝父亲回家,我知道,种地就是这样,你不可能因为心疼牛就及早回家。
中午时分,一块地竟犁完了,父亲甩完最后一下鞭子,老牛向前迈完最后一步,父亲停住了,我的泪也流了下来。“爹,我想复读。”
就这样,我成了一名复读生,每当生活中,学习中遇到困难,遇到挫折,我都会想起父亲甩的最后一鞭,最后一鞭是那么响亮,那么有力。感谢老牛,感谢父亲。
读完之后,我扫视了一下全班同学,他们一个个默不作声,眼睛直楞楞盯着那文章出神,尤其是那几个补习生,神情更加严肃,认真。我想着是作文实实在在打动了他们的心,并与之产生了共鸣。
还有文学作品中曹孟德“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暮年豪情,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爱国之情,归有光《项脊轩志》和韩愈《祭十二郎文》中的浓浓亲情……这些情感如何不让学生砰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
总之,语文教材和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一处景物,一份心情,一种情感,都体现着语文学科的语言魅力。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真挚的感情,要真的动情,要怀情而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满激情,学生的情感也容易被激发,学生的情感一旦被激发,学习兴趣大增,容易出现良好的听课情绪,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往往表现为听得专注,学得热烈,读得有味,练得流畅。因此,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知体悟,积极参与,形成良好得情感品质,是我们语文教师对学生的重点训练之一。
班小玲,教师,现居陕西神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