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初三作文立意创新四法

作者:任志福




  从事初三快速作文教学的教师时常发出这样的感慨:许多学生初一初二时作文写得情真意切,生活味很浓,上了初三作文不见进步,作文立意还是停留在原地不动。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是对作文立意的挖掘不够深入,未能上新台阶的缘故。结合自己多年的作文教学体会,谈谈我在作文立意创新上的一点看法:
  
  一、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以小见大
  
  初一初二时,学生刚由童年时代向少年时代过渡,感性认知较强,所写作文内容形象生动具体。乍一看,似乎学生已掌握了以事传情的作文方法,其实这只是学生作文的第一个阶段一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一上初三,学生已接触许多作文的方法技巧,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理性认识能力已初步具备,习作也潜移默化地进入到第二个阶段一一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作文内容抽象、空洞、言之无物。如“家乡的 ”这个半命题作文,快速作文的要求是用扩展题目法进行审题立意的创造思维训练,百分之八九十的学生扩展为“家乡的变化”,显得抽象、笼统——不形象。作为教师,这时的任务是要求学生选取一个小的切入点,从形象生动的角度把抽象的理性思维还原为形象的感性思维,即进入习作的第三个阶段——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从而赋予审题立意以形象性和生动性,显现出审题立意的新颖的创造性。这样,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开发,写出了“家乡的美景令人陶醉”、“家乡的陋习让我遗憾”、“家乡的父老乡亲给了我无尽的爱”、“家乡的自来水哗啦哗啦响”等一系列令人欣慰的作文。
  在此基础上,用“明天”这个作文题目来扩展行文时,学生就写出了如下优秀作文:
  明天,我要搓第十五根草绳
  明天,花朵在阳光下开得更鲜艳
  明天,太阳将格外地红亮
  明天,我将谱一段优美的旋律
  明天,我的餐馆生意很红火
  明天,我设计的服装很畅销
  明天,我的奥托车在柏油路上跑得飞快
  明天,我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包工头
  一篇篇作文既生动,形象,同时还以小见大,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二、熟悉各种文体特点,跳出常规的思维模式
  
  由于受写作指导和例文的影响,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作文都跳不出模仿例文的模式化圈子,思维方式千篇一律,防碍了创造性思维的运用。针对这一点,我鼓励学生要大胆创新,写出有新意的作文。这种方法收到一定成效。在要求用虚实结合法就“片片秋叶”搞一次快速作文。由于受例文束缚,学生所写作文在立意上缺少变化,都写成了托物寓意、借物抒情的作文。在作文小结里,我鼓励学生要突破文体影响后,就在学生在修改作文时这样来立意——一个年届花甲之年的老人在秋风中望着秋叶沉思,回忆他灿烂绚丽的一生,他觉得自已就是那一片片虽黄却不褪色的秋叶,深刻地领会了成熟的含义。这一立意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还有一个学生立意更深,她说这位深思的老人就是一个华侨或是在台湾的三爷爷,可写老人的落叶归根的思乡情。以上两位学生能写成别具一格的叙事散文,都是受到“跳出常规思维模式”启发的结果。
  
  三、抛弃老生常谈的题材,抒写独特而真实的感悟
  
  大部分初三学生作文时常出现知识面狭窄的现象,用一些老生常谈的题材来胡编乱凑,立意肤浅。
  如:写一篇以“失败”为话题的作文,文体不限,要求立意新奇。学生推荐优秀作文时,选上了一篇以华罗庚、爱迪生为事例论据的议论文。我在小结此次作文时指出:所选材料已是陈词滥调,老生常谈,所写作文不能紧扣时代的脉膊,应选择贴近现实的新鲜独特的材料,才能做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经过此次总结,在下一次的作文“在 的日子里”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佳作纷呈。如:“在没有歌声的日子里”、“在即将毕业的日子里”、“在走进雨季的日子里”、“在青春骚动的日子里”、“在擦去心灵污垢的日子里等”。更让人可喜的是,一学生在朗读其作文“在伤心的日子里”时,念到动情时,流下了发自内心的泪水,深深的感染了班上的所有同学,掌声经久不息。
  可以说,真实、自然的文风是医治胡编乱凑作文的一剂良药。正如我举例“上学路上”时说过的一句幽默话:“同学们,从今以后,我再也不想在你们作文里看到一个老大爷拄着拐杖跌倒了,或是一个老大娘背着大包裹跌倒了,一个红领巾把老大爷(老大娘)扶进了医院,然后悄悄离开,做了好事不留姓名,这太不真实了。哪里有那么多的老大爷、老大娘跌倒呢?我们的作文需要发现,虽然可以模仿,但是不能抄袭啊!”这个小结赢得了学生会心的微笑。
  
  四、注重生活体验,于常规思维中挖掘新的立意
  
  初三学生已有了很多体验,但只是写进日记中,很少融入作文里,因此作文立意不新,境界不深。
  如:要求以“寒假”为话题作文时,多数学生都以过年、拜年、寒假中做作业等来立意,尽管情真意切,但档次不高,只有个别学生切入的角度新,像《二月,流感的季节》,同样是写做作业,立意一新,就显得耐人寻味。
  经过点拨,修改的作文就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有以“寒风中的家乡”立意,来写景状物抒家乡情的,有以“强哥回来了”写打工生活的;有以“寒风,莫撩起父亲的白发”立意,写农村返贫现象的,有以“幺娘,别这样”立意,写道德沦丧的;用以“退耕还林”立意,写环保意识的;有以“赌博”为话题,写丑陋的龙溪人的;有以“上坟”为话题,写死者生前往事的……确实,学生将自己体验过的人生观、幸福观、价值观、道德观融进了作文里,借题发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综上所述,学生在作文时只有跳出习惯思维的模式,立意才会有所创新,“作文之树”才会常青,“累累硕果”缀满枝头,受到读者的青睐。
  
  任志福,教师,现居贵州余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