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作文教学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作者:覃礼英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新标准》着重指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述,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据此,在新时期我们确立的作文与做人的新型关系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把如何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何激励学生创造潜能,如何帮助学生提高人文修养等一系列关于学生的做人与自我发展的策略性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即“以人为本”追求“人文合璧”的新型人文观。以人为本张扬个性传统作文教学“为作文而作文”,强调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忽视培养人与发展人。这些作文必将影响写作者的个性的张扬和灵性的发挥,导致人与文的分离甚至对立,演绎成人格的分裂。如何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张扬写作个性呢?笔者认为在写作教学中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第一,释放心灵,张扬个性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指导学生“写真我,做真人”,这既是作文个性的根本要求,也是做人的起码要求。作文教学应该成为引导学生“学做真人”的一种人格锻造的“大熔炉”,千锤百炼我们的学生,使他们的个性化人格得到健康发展。作文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爱护“我”、尊重“我”、张扬“我”,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和写作的自由,让学生冲破思想的牢笼,在忠于生活和自己心灵的基础上敢于突破陈旧的思维模式,敢于“越位”,勇于面对现有的作文规范进行反叛,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思想去体味人生,用自己的抒写去提升人格。
  第二,关注生活,开放写作时空。新课标鼓励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要求我们的写作要跳出封闭的小圈子,让写作参与生活,改变以往写作与生活脱离,写作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情况。作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鼓励大家关注校园、关注家庭、关注社会(如网络文学、雅俗时尚、知识经济、心理健康、基因克隆、早恋、课业负担、代沟……),并善于从中发现写作素材,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美好人物与事物,发现严峻现实中尴尬、丑恶、阴暗的现象,从而进行深入的思考。以人为本激发创造潜能。我们这个世界丰富多彩、变化万千,投映到人脑中也必定是多姿多彩、广阔生动的,可我们却经常听到学生说:没东西写。这无疑是我们学生的创造潜能没有被挖掘出来。新课标指出:“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独立思考、质疑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成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写作教学“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那么,作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呢?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应该构建培养思维能力的平台。作文的品貌由作者的思维能力决定,思维能力和个性又是由思维品质的差异决定的,而不同的思维习惯则形成不同的思维品质;因此,作文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从而形成思维的广阔的品质。思维空间广阔,思维想象才丰富,学生才能走进生活的各个方面,体验、感悟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进而经过加工整合,从中提取有价值的文章素材,思维空间越广阔,思维的效果和能力就越好,写出感情真挚、思想深刻的好文章才有可靠的基础。
  作文教学还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和想像,从而形成思维的创造性品质。思维具有创造性,文章才会因其新颖的见解或形式而给人以独特的感受,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师要积极营造鼓励学生批判求异、独立思考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并善于发散思考,展开丰富、奇特、新颖的想象,引导学生通过途径、方法、过程的独特性、新颖性,去获得结果的创造性,通过引导、鼓励张扬个性,发现、挖掘、发展创造的潜能,促使潜能变为现实的创造力,在思维过程中培养创新习惯,进而形成创造性思维品质。以人为本,提高人文修养。语文学科是一方滋养人文修养的沃野,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过程,也是增长知识、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健康人性和健全人格的过程。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把中心放在学生阅读文本上,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来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要求学生将演讲的总标题定为“我所喜爱的作家作品”,同学们的精彩演讲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精神,到陶渊明宁“守拙归园田”亦“不向乡里小儿折腰”的高尚节操;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豪情。对文本的注重,既关照了学生品格,丰富了人文素养,开阔了生活视野,升华了情操,为学生写作积累了大量的文化素材,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文化的碰撞中思考,重塑优化了人格,积淀了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链接当代社会生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现实的碰撞中,迸发出“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这是文章中最为动听的音符。
  
  覃礼英,教师,现居贵州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