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摭谈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董建光




  学生的阅读品位低俗,不爱读书,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低下等已严重影响了语文素质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生的探究活动,已成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共同的话题。
  
  一、阅读教学的严峻现实
  
  在应试教育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已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每每拿起学生的试卷,看着试卷里的课内阅读部分,学生做得明确、肯定、有着极高的正确率,课外阅读部分的回答却令人瞠目结舌。学生狭窄的思维空间、低下的答辩能力,无不让人觉得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一)课堂教学缺乏主体的支撑
  四十分钟的课堂是素质教育、创新教学的主要阵地,不少教师以此为根据,在教师的主导作用方面下功夫。备课、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等精益求精。但是,教师主导作用强化了,却失去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依托,最终又成为“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好不容易强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却又将它局限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只有在课堂上才有学生的主体作用吗?叶圣陶说:“教学无非是个例子。”所以,失去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也失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技巧和阅读习惯。难怪在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的问题越来越没劲,语文老师对学生的反应越来越觉得教不起。这样,师生难以配合,就谈不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了,这样的恶性循环,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就不言自明了。
  (二)课堂教学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语文教学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它应是教师不断启发学生的过程,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引导学生阅读。然而,课堂阅读教学又如何呢?
  1、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育、单调的教学模式、死板的考试方式,使太多的学生怕上语文课,更怕阅读。即使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阅读也只是走马观花、心不在焉,根本不用说去细细地品味鉴赏了。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缺乏阅读兴趣,远离阅读,不会阅读。
  2、缺乏对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视
  学生没有了阅读兴趣,失去了课外阅读的积累,那语文老师怎样上语文课呢?把自读放在课内吗?那怎样完成教学任务?于是许多教师不得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讲”贯穿课堂始终。学生的阅读被剥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完全替代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视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文学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把握,它几乎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结果。可是,不少语文老师将参考书对作品主题的阐释作为唯一标准,并以此来评价学生对主题的理解程度。虽然也有老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畅所欲言,但最终还是有意识的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参考书对作品主题分析的框框中,从而忽略了学生阅读思维的个性差异和作品的丰富内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
  (三)混淆阅读题设计的本意
  学生读得少,那就练呗!于是语文课也跟理科一样,大搞题海战术。大量的名目繁多的同步练习题、单元测试题,铺天盖地。阅读题是测试学生阅读能力的手段,岂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然而,我们曲解了它的本意。为了答题,学生失去了广泛的阅读积累;为了答题,学生没有了阅读原有的趣味与轻松;为了答题,学生埋头沉入题海。
  
  二、正视形势发展,变被动为主动
  
  新课标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如何变被动为主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呢?
  (一)教师方面
  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于是,教师凭借教材,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授予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等,成为教师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的主要内容。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环节。要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那就得教给学生自学方法,拥有方法,才能阅读各类文章。如在《故乡》一文的教学中,请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画出文内的关于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语句,并让学生说说这三种描写各自的特点,尤其在说到闰土这一人物身上,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性格会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时,教师可归纳出,阅读写人写事的文章,往往可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情描写等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故乡》这一课,由于文内人物的描写极其相似,那么可通过精讲闰土这一人物形象,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其它段落,这样同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采取多样的阅读方法
  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是否采取有效的阅读方法。
  (1)诵读。这是由来已久的一种教法,然而它是阅读教学中常有的基本方法。“读”是理解文章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才能使学生从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苏东坡说:“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尔自知。”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才能理解作品的意蕴、触动学生的心灵,才能在艺术的天地里,获得美得享受。如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教师不要忙于解释写词背景、词句含义等,而是让学生反复诵读,去感受这首词应采用的语气语调,“读”出了语调,自然也就“读”出了词人的豪迈气概。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教学中多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悟性,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2)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知道文章与文章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可以懂得字的形、音、义和词的色彩不同等。A、不同文体间的比较。如议论文中的论据(材料)与记叙文中的事例在写法上有何区别。B、同一文体间的比较。如《刷子李》与《泥人张》在人物表现方法上有什么异同。C、字词的比较。如《桃花源记》中的许多词语,在现代文中都有出现,它们的古今义不同在哪里。通过比较,区别差异,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从而掌握学习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既是让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同时还培养了各种阅读技能。叶老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运用所学技能,面对各类书籍文章,才不会雾里看花,似懂非懂。
  (二)学生方面
  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可以充分发挥在课外,只有课内与课外相联系,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质。如果说课内阅读是方法的积累的话,那么课外阅读就是方法的运用了。学生在课外阅读上可有以下几种方式。
  1、独立阅读。这是指差生的一种课外阅读方式。差生多成绩低,能力差,在阅读上尤见一斑。究其原因,根本在于他们的思想意志、认识态度、方法习惯等因素上,然而对于这些转化,教师是不能替代的。想让差生能阅读,那么必须会识字、拼音知识,训练查字典能力便成为首先要做的一项内容,尤其是新生入学,老师可在这方面齐抓共管。如在刚入学的前几周重点抓识字,经常突击检查识字。学生一旦具备了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只要手中有一本字典,他就能独立阅读了。学生的独立阅读是他们阅读量不断增加、阅读能力逐渐提高的第一步,并且是关键的一步。
  2、讲故事阅读。老师设定好主题内容,让学生在课外广泛搜集材料,如古今中外作家所创作的优秀作品。然后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学生一个接一个的将自己在课外搜集到的故事内容讲给他们的同学听。比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布置学生在课外搜集一些童话故事,尤其是安徒生写的童话故事,结果学生讲了很多,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白雪公主》、《丑小鸭》等,童话故事不仅仅局限于安徒生的童话世界里。这样,学生丰富了知识,积累了材料,提高了阅读能力。
  3、知识竞赛阅读。课本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可供学生认识的空间非常狭小,因而常举办一些知识竞赛,学生能有更多的课外积累。如学了杜甫的《春望》,学生还能讲出杜甫写的至少十首诗歌题目吗?鲁提辖的性格那么的与众不同,谁能讲讲其他几个梁山好汉的性格特点呢?“沁园春”是词牌名,还有其他的词牌名吗?孔子的“温故而知新”,让我们受益非浅,那么他有其它的有关学习方面的理论吗?这些题目由老师或学生命题皆可。然后在课堂上,学生或以个人为单位、或以组为单位、或四人一组为单位等参加比赛。这样的竞赛多举办几次,学生便能在既激烈又不失轻松的氛围下积累课外读材料。
  4、推荐书目阅读。根据需要,结合实际,可推荐一些书目让学生阅读。推荐书目的范围,如文学名著、报刊杂志、科普读物等,并且让学生备一个手抄本,将老师所推荐的某些书目或精彩的故事片段,或优美的景物描写,或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或表现力强的词语成语等摘抄在手抄本上,并附上“心得”(语文老师将它作为学期成绩的一部分)。学生也可以将摘抄下来的名篇名段在课堂上读给同学们听,同学们互相分享着各自的成果。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多读,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自学阅读的好习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活水”不仅源自课内与课外丰富多彩的语文书本的世界,更是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自主体验相结合的结果。相信,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会更加不断地开拓与深入的。
  
  董建光,教师,现居浙江泰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