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让体验鲜活起来

作者:罗福林




  语文学习既是一个体验活动,也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个人体验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语文是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教材大多包含着浓浓的感情色彩。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激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阅读课中真实的情感体验鲜活起来呢?
  
  一、情感体验
  
  赞可夫曾说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变得高度有效。”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心理,给学生创设和营造自我感悟的条件和空间。如《鸟的天堂》一课,指导朗读“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象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力的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自读体会,然后提出:“怎样才能读出榕树的美”有的说:“好象,似乎”要读重音,体现了榕树向我们展示旺盛的生命力;有的说:“堆”字要读重音,描绘了树叶多而密,层层叠叠的情景;有的说:“明亮”一词要读重音,形象地描绘了颜色的绿,发亮而且有光泽;有的说:“颤动”一词要读重音,把静态的叶子描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还有的说:“美丽”要读重音,体现了作者对榕树的喜爱和赞美。这样,由于学生的理解不同,体验不同,感受、领悟也就不同,造成了个人品读时字词轻重音、语速缓急的差异,这种差异,给学生带来了感悟的自由,燃起了内心的火热激情,并将内心的情感体验充分流露于字里行间,给人一种独特的美的享受。
  
  二、情境体验
  
  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便会对学习产生强烈需要,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例如:《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我首先展示桂林山水图,接着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边听录音边观赏桂林山水的美,完后再哼唱《让我们荡起双浆》的歌曲。通过创设直观、形象、生动、准确的语言情境,学生在课前几分钟便进入了情境。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导言:“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说个故事:这是在大年夜,天冷极了,下着雪,街上的行人越来越少,街道两旁透着明亮的烛光,可看见一家人围坐在桌旁吃着年夜饭。可是,就在这行人稀少的街上,还有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徘徊着。她手里拿着一把火柴,旧围裙里还兜着很多,她是个卖火柴的,可在这么冷的天,又是大年夜,她为什么还不回家?还在卖火柴呢?”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兴致勃勃地读书、学习。
  
  三、触情体验
  
  触情就是通过教师情感的激发,使原本冰冷的词语与课文的情境相融,引导学生透过词语,去体验词语中蕴含着的情。词语中一旦有情的加入,词语就会在学生的心中难以磨灭。因此,我们为使词语富有情味,就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语境中反复涵咏,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词语的情味。如教学《二泉映月》一文时,我把描写二泉映月的优美词语出示:
  茫茫月夜 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 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让学生反复朗读后,我启发学生思考:把两个词语连在一起读,一组一组地读,你能不能读出一种感觉来?在交流中,有的学生说:“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组词语中,我感觉,“茫茫”一眼望去无边,这样的月夜应该是静静的,没有喧哗,没有嘈杂,所以读时不要大声,要轻轻地、缓缓地读,要给人一种“茫茫月夜”的感觉。这样融情于词语的教学,使学生透过这几组词语触摸到了词语中所蕴含的意境,从而使词语在学生的心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四、活动体验
  
  说明文有一大优势,就是容易延伸、拓展。教师要利用这一优势,让说明文教学“活”起来,让学生在鲜活的语文环境中学习语文、历练语文、体验语文。如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我这样引导学生:新型玻璃已经研制出来了,公司还想招聘几位优秀推销员来推销介绍自己的产品。你准备推销哪一种产品,介绍时应注意什么?怎样介绍才能打动顾客的心?在汇报交流中,有的小组发言:各位亲爱的顾客,你们是否被周围的噪音所困扰,你们是否很想有一种能消除噪音的玻璃呢?好吧!我告诉你们,这种玻璃早就问世了,那就是“吃音玻璃”,它可是消除噪音的顶级高手。你要是住在临街的房子里,那你就赶快购买“吃音玻璃”吧!等你安上它以后,街上的声音是45贝时,传到房子里就只剩下5分贝了。怎么样?心动了吧,为了你的安宁,消除你的烦恼,那就快快购买吧!请记住,越早越好,越快越好哦!
  像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要因文而异。如学完《鲸》这篇课文,可组织一个“巨鲸演讲团”,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扮演某一种鲸进行演讲。
  
  五、互换角色体验
  
  要使作品的语言、情感意境等内化于学生的心灵,可以通过互换角色体验。如教学《我盼春天的荠菜》一文时,在低沉凄凉的《神秘园夜曲》音乐声中,我采用完形填空的方式让学生续写妈妈和女儿心里想说的话,“孩子,你怎么还不回家啊?”
  “妈妈,不是女儿不想回家啊!__________。”
  待学生练笔5分钟后,我出示句子并深情地读着“田野里升起了一层薄雾,夜色越来越浓,周围静得可怕。我听见妈妈在村口呼唤着我的名字……”妈妈是怎么呼唤的?
  生1:孩子,你怎还不回家呀?要知道,妈妈每时每刻都盼着你回来。妈妈知道你饿,可是我也是没法子啊!孩子,回来吧,毕竟这儿是你的家。
  师:妈妈的声声呼唤,小女孩都听到了,可是她不敢回答,她多想对妈妈说___________
  生2:(读女儿想对母亲说的话)“妈妈,不是女儿不想回家,因为女儿实在太饿了,所以才放弃了自己的尊严,去财主家的地里掰玉米棒子。他们追赶我,我被迫跳进了河水里,追赶我的那人都是冷血动物啊!女儿不敢回去,是怕看到您那哀愁的眼睛啊……”
  师:多么心酸的话语啊!可是,这样的话语妈妈没有听到,她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呼唤女儿——
  生3:(读女儿想对母亲说的话)“孩子,你怎么还不回家啊?是不是……”
  “母亲”的声声呼唤,“孩子”的句句倾诉,出乎于心,发之于情,如泣如诉……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笔者认为有一千位作者就有一千种体验。在独特的发现、独特的感悟、独特的表述中去感受生命的独特,只有这样,体验才能鲜活起来。
  
  罗福林,教师,现居福建上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