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姚俊艳
一、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新课程所提倡的课堂教学是开放的、生成的、动态的。这是否意味着不再强调教学目标甚至可以不要教学目标呢?这个问题很容易做出科学的判断。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目标意识淡薄,根本弄不清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应该教什么、正在教什么。也有不少教师机械地把教学参考书中的目标照搬过来,作为自己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就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心理学研究表明,目的性行为明显高于无目的性行为的效率。教学目标是教学任务的集中体现,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灵魂统帅,也是判断语文课堂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要艺术地将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
1、课堂教学目标要准确而具体。新课程确定的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要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设计的目标必须准确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既要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更要重视对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有培养和发展学生全面素质的意识和观念,而行诸文字的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突出重点、有鲜明的针对性,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要把二者辨证地统一起来。具体到一篇课文、一节课,应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具体可行的细化了的教学目标,且教师要阐述清楚,使学生一目了然,不产生模糊或歧义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体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的统摄作用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在每一步骤的学习中都有明确的心理指向,使教师提出的用于“他控”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自控”的学习目标。
2、课堂教学目标要具有独特性。素质教育要求发展学生的个性,认为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是不同的,各具特色。所以课堂教学目标也不应“天下一统”,而要具有个性化。这种个性化的教学目标追求的是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同质性。我们知道,学生的个性特征是学生在生活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综合影响下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知、情、意、行等综合的集中反映和体现,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识水平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达到自己的目标,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价值。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和保证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才能敢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其个性才能得到极大的张扬,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极大的提高。事实上,学生主体性发展与其学习环境关系密切。学生学习的客观环境本身是一个系统,从物质构成上看,包括校园和教室;从性质构成上看,包括物理环境(或自然环境)和精神氛围(或心理氛围)。这些因素无疑都是对学生学习起客观作用的外部条件,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制约着学生有效学习的发展。
1、建设富含语文教育因素的教室环境。教室是教学和学习活动赖以进行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影响和教育的学校“隐形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努力使每一个墙壁都会说话”(前苏联霍姆林斯基语)使教室富含文化内涵,突出教育功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精神风貌,促使学生积极向上。
2、营造宜于学生学习的良好的精神氛围。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有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可见,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是传播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课堂上师生间、同学间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使学生在良好的精神氛围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是确保学生形成有效学习的基础和保证。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坚持师生关系平等。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可以用“传道、授业、解惑”来形容,即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这是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的。教师应以参与者、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应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他们情绪高涨、思想活跃、学习主动。②尊重学生人格。教师在课堂上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情感、个性,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与教师的平等对话中张扬个性,释放潜能。那种动辄将课堂上违犯纪律的学生教给班主任的做法,是典型的“教学即教书”的传统观念所支配的行为,是不懂得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包括妥善处理纪律问题,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要素”。③以热情感染学生,以期望激励学生。教学是师生间精神的交流和对话。教师在课堂上要用高昂的精神风貌、独特的感染力来影响学生,并时时表现出对学生的高期望,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布置完学习任务时,教师要以“我相信你们能认真地完成”这样的话来鼓励学生;当学生学习有困难时,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学习氛围,在给予适度的指导后,鼓励他们不断地探索和思考。在课堂上,教师是促进者,是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
我们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并不意味着让学生在课堂上放任自流,也不是把课堂变成嘈杂的“自由市场”。学生该激动的时候应该激动、亢奋,但更多的时候课堂应该是沉静的,让学生有一个安静的心理和学习环境,思考一些有价值的、有深度的问题。课堂绝不能追求表面上的活跃,课堂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课堂上的活跃是学生思维的活跃。当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一些老师盲目地走进了误区,他们打着充分民主的旗号,课堂上一派闹哄哄的景象,看似热闹实则低效或无效。
三、精心选择,优化组合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教学方法是多样的,任何方法都有其特定的性质功能及适用范围,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学科、一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放之四海而皆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法”长于系统、高效地传授知识,但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依赖性,不利于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发现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索精神,但花费时间较多;“谈话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及时进行教学反馈,但掌握不当也容易造成表面的热闹,影响对知识深入的理解。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然而,目前有些教师盲目地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对有些教学方法比如讲述法的排斥,几乎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似乎沾上了讲述就跟不上课程改革的脚步。经常看到一些人因过分追求体现新课程精神,而放松了对内容的深透理解,使一些原本鲜活有效的语文课堂变得浮躁空洞,其实,他们崇尚的只是过程和方法的形式,而不是过程和方法的实质。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年龄及心理特征,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应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能在过程的实施、情境的创设、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活动的安排、练习的设计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四、进行有效的评价反馈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评价要贯穿始终,即对学生学习的每一步都要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主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有鼓动性和启发性,但重要的是正确和及时。含混的评价会使学生茫然失措,延时的评价会导致学生重复错误。教师是“平等对话的首席”,要善于发现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教师的评价和反馈要立足于启发和引导,一步一步地使学生自己纠正错误,得出正确的答案。学生之间的评价是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但这种评价是建立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之上的。教师要教给学生自我评价的要领和方法,要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每一步骤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的意识,使“这一步对不对?检查一下”的声音成为经常回响耳畔,相伴学习始终的警钟和信号。
姚俊艳,女,教师,现居山东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