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优化语言教学效果的语境策略
作者:刘晓梅
一、利用语境准确把握语义的策略
1.利用词句的组合环境准确把握词语的显性语义
词句的组合环境,即口语的前言后语或书面语的上下文,是内部语境,这类语境对语言意义的影响是外显的,十分重要,又叫外显性语境。词语在语境中的显性语义,即平常所说的字面或表层意义。人们阅读时可以根据前言后语、上下文关联的词句组合环境来给词语的显性语义定位。例如:
(议论毛衣的花样)“我打的是平针,她打的是上针。”尽管“打”有许多义项。但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中,“打”只能是“织”之意。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这段文字中的“踌躇”本有三个含义:犹豫停留得意的样子,但由于上下文的制约,这里就只能是“犹豫”之意。
2、利用人际环境、社会背景因素准确理解词语中的隐含语义
词语在语境中的隐含语义,即平常说的言外之意,由交际双方的交际目的、时间、地点、性格、情感、心理、文化背景等现实的人际情景,言语活动的时代的、社会的、民族的文化背景等各种因素来定位,有时还要考虑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意图。例如:
曹禺的《雷雨》中,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鲁妈就是当年的侍萍时的一段对话: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根据周朴园与鲁四萍的关系及周朴园这一人物的身份、性格、本质及自私的心理因素,可透过字面意义看到这段话的潜台词:“你来干什么?”——你想来敲诈我吗?“谁指使你来的?”——是不是鲁贵叫你来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想不到过了几十年,我迁了地,搬了家,你还是不放过我,还是找上门来跟我算帐了。如果不利用交际双方的人际背景等因素来琢磨这段话,就不能看透周朴园自私、冷酷、虚伪、阴暗的心理,不能识破其虚情假意、利益至上的丑恶嘴脸。
巴尔扎克的《守财奴》中一段描写葛朗台太太死后,老葛朗台变得像另一个人,似乎特别关心欧也妮了:
“他来搀了她去用午饭,几小时地望着她,眼睛的神气差不多很慈祥了;他瞅着女儿,仿佛她是金铸的一般。
老箍桶匠变得厉害,常在女儿面前哆嗦。”
不了解作品的文化语境即西方社会关于遗产、继承、放弃、转让之类的经济事务,就很难理解老葛朗台的古怪行为,甚至误以为他父爱复苏,怜爱起欧也妮来了。其实,他这种反常的行为是因为欧也妮继承了母亲的一笔遗产,他为了让欧也妮放弃对遗产的继承权,便极力地讨好欧也妮,装出可怜的样子,以便使欧也妮上钩遂其心愿。
所以,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只满足于讲文章的篇章结构、段落大意、生字生词,更应指导学生抓住文中起关键作用或有深刻含义的语句,紧密结合特定的人际环境、社会背景因素来分析理解,使学生懂得什么样的语句、什么样的语气语调,在什么背景、什么场合、什么人物身上,应当表达什么意思。
3、利用语境因素准确把握语言结构的隐性语义
语言结构的语用义是语言结构的特定含义。语用义由多种因素决定,如交际对象、目的、话题、语音、语气语调、标点符号、上下语句结构等因素都会影响和制约语言结构的语用义。
如:“最贵的一顶∧值两千元。”(在“一顶”后顿歇,“一顶”作主语,意指:一顶最贵,其余便宜。)
“最贵的∧一顶值两千元。”(在“最贵的”后顿歇,“最贵的”作全句主语,“一顶”作谓语部分主谓短语的主语,意指:这是最贵的,每顶都值两千元。)
口语中句子顿歇的位置不同,语意及句子的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在书面语上,就要有一定的上下文来制约“最贵的一顶值两千元”的语法结构,赋予其一定的语用义。
又如《祝福》中,祥林嫂第二次丧夫后来到鲁家,祭祀时她去分酒杯和筷子。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语境中有祈使、劝阻的情态。)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语境中有责备、恼怒的情态。)
这两句话在语言结构中蕴含着不同的语用意义,在口语中可用语气语调来定位。而在书面语上,通过其词语相同,句子结构相同,而称呼语的位置不同这样特定的语境信息,读者可感悟到其不同的语用意义。
4、利用语境理解修辞中的隐性语义
修辞中的隐含语义,包括人际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赋予的被省略的意义和言此即彼的言外之意。理解和使用词句在语境中的隐含语义,是修辞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人们交际往往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这种语言环境具有特定的交际对象、前言后语、交际场合和交际背景四大因素。所以,交际双方在交谈时经常省去不需说、不便说或故意不说让人去猜选的内容。要把握这些话语的语义,就要利用交际时特定的现实人际背景去探求、补充出这些省略隐含的语义。
如鲁迅的《祝福》中写祥林嫂被卫老婆子伙同祥林嫂的婆婆等抢走后,鲁四老爷说“可恶!然而……。”四个字,一个省略号,极其简略,却隐含丰富的语义。“可恶”二字既骂抢劫者明火执仗,伤了鲁家的体面,给自己带来了麻烦,又是骂祥林嫂私自出逃,不合礼教,是伤风败俗之行为。省略号省去了鲁四老爷对“抢”出逃的祥林嫂一事的看法:祥林嫂私逃出来,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作者用极简练的四个字及一个省略号活画出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真卫道土的嘴脸。
在现实的语境中,作者还常用比喻、双关、反语等修辞方法来表达言此即彼的语义。如: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鲁迅的《拿来主义》)
“春冰已泮,而丛树枝头,除了几棵松柏之外,还看不到一丝绿意!” (冰心的《等待》)
例说“大度”、“丰富”,实是反语,讽刺和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自欺欺人,祸国殃民。表达了鲁迅对卖国媚外的丑恶行径的愤慨。
例表面上是写实景,实际上是写老人对当时的时代氛围的一种感触。此处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对这些修辞中隐含的言此指彼的语义,如果撇开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及作者的创作目的、心理和文化背景等人际语境,就难以准确地理解和把握。
二、利用语境恰当选择运用词语的策略
1、根据语境联想并选用相关词义的词语,加强表达效果
汉语成为世界各民族语中最为丰富的语言的原因之一,是同义词语相当多。造成词语义同形不同的原因,有的是因普通话词语与方言词语不同,有的是因语体不同,有的是因白话文词语与文言词语不同,还有的是因其他社会因素而形成的不同。辨析或使用同义词是学生须具备的一种语言能力。
选用同义词先要根据语境发挥联想,找出相关的同义词,然后注意细心体察其细微差别,作出辨析,恰当选用,以达到最好的表达效果。
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中一段话: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两组同义词,一组是“这样”、“如此”、“如是”,其区别在于一个是口语,一个是书面语,一个是文言词,这样交错使用,使行文活泼而不呆板;一组是“竟会”、“竟至”、“竟能”,这三个词的细微差别是“会”、“至”、“能”,三个词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中表达了或憎恨、或鄙视、或赞扬的语义,使得句子表达的感情色彩鲜明,又形成了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的艺术效果。
2、根据语境恰当选用词语表达隐含语义
如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中写陈奂生上城坐了吴书记的汽车,住了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后回家路上的一段描写:
“哈,人总有得意的时候,他仅仅花了五块钱就买到了精神的满足,真是拾到了非常的便宜货。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
这段文字中,“拾”的同义词有“捡”,“划”的同义词有“踏”、“迈”,“荡”的同义词有“飘”、“摇”,但作者选用了前者,且效果更好:更切合语境:既切合作品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又与人物性格、内心活动相贴近。用这些词还隐含着丰富的语义:陈奂生对自己的经历十分满意且满足,因而一路上神清气爽,神气十足。再联系全文内容,可知,陈奂生是个质朴而又透着些农民的虚荣和愚昧的人。
可见,选用切合语境的词语,能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指导学生根据语境选用贴切的词语来表达丰富的语义,是提高学生驾驭语言能力的重要一课。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在整个听说读写教学中,语言教学贯穿始终,主要训练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本文仅从语言教学的语境策略上作了些浅显的探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突出不同的重点,作出不同的指导,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刘晓梅,江西吉安师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