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如何教会学生能言善辩

作者:许日胜




  现代社会是资讯社会,信息量大,流传快,大至政治家、外交家的演说谈判,小至营业员产品推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要有非凡的说话能力。作为即将跨进大学、踏入社会的中学生来说,应当有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敢说,会说,善说,进而与人沟通合作。因而,利用课堂教学,让学生开口说话,大胆论辩,对于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一、说话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说话氛围,让学生敢说
  我校高中生普遍不太敢说话,连教师提问也不敢回答。原因很多,或者普通话说得不好,怕别人笑话,或者缺少说话技巧,辞不达意。针对这些,我努力营造一种平等的说话氛围,让学生有说话的冲动,使他们想说、敢说。
  1、让每课必说成为惯例。我规定每节语文课前段的三分钟是学生说话的时间,可以说课文,可以说时事,也可以说自己读的新书。每次两个人说,全班按学号轮序,让学生形成说、听的习惯。例如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正好遇上电视里播放《人间四月天》,学生都很想说说自己的看法,愿望非常强烈。
  2、尊重学生的话语权,使学生“童言无忌”。过去的课堂多是教师唱主角,“一言堂”,学生很少有发言的机会。新课标把阅读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我在教学中注重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怕与教师的意见相左,不怕说得不好。例如在教学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对老渔夫是不是失败了,是不是英雄的问题,我鼓励学生从个人感受和体验的角度大胆说,甚至与教师争论。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对学生的合理认识予以肯定,对学生理解偏颇的地方加以引导,并坦诚陈述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不仅信服和尊敬老师、他人,也形成了敢于“对话"的习惯。
  (二)创造条件,让学生会说、善说
  大家知道,语文课堂教学是运用语言、评论语言、鉴赏语言的活动,是语言使用频率最高的课堂教学活动。因而,语文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如朗读、提问、讨论、回答问题、发表见解等,逐渐让他们善说。我的做法有三个:
  1、提供课堂上多说的机会。在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之后,我总会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由评说。如教学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后,我让学生讨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把周瑜塑造成为一个心胸狭窄、忌贤妒能的人,为什么苏轼却把他当作英雄来赞美,周瑜究竟算不算一个英雄?由于学生熟知三国故事,崇拜像周瑜、诸葛亮那样的英雄,所以,讨论气氛异常活跃。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探究,深入把握教学内容,又使学生有机会多说话。
  2、多发现教学契机。所谓“契机”,指事物向有利方向转化的关键。它转瞬即逝,如果教学中能抓住契机,组织讨论,就能活跃学生思维,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我抓住学生的一个问题:“烛之武的话抓住了要害,所以达到了说服的目的”,让学生假设自己是烛之武,看还有没有不同的说话方式能达到让秦退军的目的。结果,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你说我说,欲罢不能。
  3、多捕捉社会热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语文学习跟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也是一门人文性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应该成为语文学习的范畴。教学中,不但要注重语文教材的学习,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捕捉社会热点,并把它引进课堂讨论,这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广度和深度,很有好处。
  如针对国民党主席连战来访事件,我组织学生讨论:①两岸结束对峙,实现“三通”,对两岸三地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②连战的来访,可否有利于民族的复兴?③怎样看待党争与民族大义?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思考,思维空前活跃。
  (三)教以说话的常用技巧,使学生说得好
  1、咬字准确,发音清晰,是说话的最起码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朗读课文,提问并回答问题。在说话实践中,让他们大胆地说,错了必纠;发音不准,则耐心指导。湛江是方言区,方言多,以雷州话、白话为主。而这两种方言都与普通话相去甚远。对于用普通话来进行课文朗读和课堂交流,有些同学一开始不适应,特别是农村来的同学,普通话基础较差,因此,教师要耐心地教给他们基本的语音知识和基本方法,如舌面音、翘舌音、前鼻韵母、后鼻韵母的发音,连读变调,舌头位置,发音是否颤动,读书讲话要字正腔圆、声音宏亮等。把我们方言跟普通话发音上的区别告诉他们,鼓励他们说普通话。或许,一开始,有些同学由于紧张、激动等原因,会出现咬字不准,发音模糊,说话不利索的情况,但教师只要有足够的耐性和爱心,相信他们,鼓励他们,他们是会说得好的。如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少年时曾患有口吃病,但他不被困难所吓倒。为了克服口吃,练就口才,他常常朗读、慢读课文,为了准确发音,他对着镜子纠正嘴和舌根的部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又如,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不仅有超群的数学才华,而且口才出众。他从小就注意培养自己的口才,学习普通话,他还背了唐诗四五百首,以此来锻炼自己的“口舌”。这些名人练习口才的事例,对学生学好普通话,学会说话,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更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要以身作则,说好普通话,同时要引导学生说好普通话。
  2、要把话说得好,必须注意语调和节奏,同时要注意有感情。如果说话不分轻重,语调平平,是很难打动听众的,如:
  曲曲折折的河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我让学生一遍遍地读,重音重读,在重读的地方加重语气并减缓语速,其余的,轻轻带过,力求做到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这样的训练,既可练习发音,又能培养语感。
  
  二、论辩能力的训练
  
  “辩”,即“论辩”,它的大意为“明是非或真假和而争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马克思说:“理是由争论确立的。”没有争论,就无法“别同异气“分是非”,“治曲直”。所以,辩论也就成了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语文课堂辩论的价值,一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二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三可以最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说话的技巧;四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创新。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去组织课堂辩论,充分发挥课堂辩论的教学价值呢?
  1、设置有争议的问题,激发论辩的兴趣
  学生的模仿性强,相对地说,逻辑思维的能力较弱,容易形成定势的从众心理。同时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灌输接受意识的影响,往往使学生不习惯去深入思考问题,强化自己的见解。所以,激发学生论辩的兴趣尤为重要。在这方面的培养,应从“于无疑处求疑”开始,因为“疑”是辩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议的思想基础。
  如教学《屈原列传》一文,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屈原的自沉有没有价值?是否是愚?”学生从理想、节操、价值观、忠君思想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辩驳,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加强,促进求异思维的发展。又如教学《祝福》,我让学生就“祥林嫂的死,柳妈是否有责任?”问题展开论辩,学生着重从社会背景、阶级出身、生活环境、个人遭遇等方面辩证地分析了祥林嫂之死的复杂原因,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指导论辩的技巧方法,使学生能辩善辩
  墨子说过:“大辩者,将以明显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这里所说的,就是论辩要注意划清是与非的界限,探讨治与乱的原因,弄清联系和区别的客观情况,考究概念与对象的关系,权衡利弊得失,去解除心中疑惑。也就是说,学会辩证地看问题,是一切论辩的最重要的方法。
  至于论辩的技巧,由于高中生的论辩水平不高,我看,主要教会学生在论辩时要善于摆事实,讲道理,自圆其说。同时,把议论文写作中学到的诸如反证法、对比论证法、总分法、喻证法、引证法等,运用到论辩实践中,使学生的的论辩做到观点正确,有理有据。另外,可适当介绍一些常用的论辩技巧,如反证法、辨伪法、归谬法以及类比、反驳、逻辑推理等,以使学生的论辩更加从容,得心应手,达到善辩之目的。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说辩的环境,多给学生讲话论辩的机会,让他们大胆地说,乐于说并说得好。不仅达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目标,同时使课堂教学更有生机和活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积极的个性,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一举而多得,何乐而不为?
  
  许日胜,教师,现居广东遂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