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军事词条释义求疵

作者:许彦霞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下简称《规范》)是由李行健等主编的一部中型语文词典。它以“鲜明的规范性”为特色,宗旨是推广国家有关部门已有的语言文字规范和标准,促进现代汉语规范化。《规范》的释义大都准确严密、精当妥帖,可以说是词典编纂的楷模,但词典释义毕竟是一个浩大的繁杂工程,所以难免会有白璧微瑕之处。以下就考查军事词条过程中遇到的有待商榷的释义作一探讨。
  
  一、释义欠准确
  
  【烽燧】古时边防人员在有敌人来犯时,为报警点燃柴草或狼粪冒出的烟或火(白天冒的烟叫烽,夜里燃起的火叫燧);借指战争。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修烽燧。”李贤注:“前书音义曰:边方备警急,作高土台,台上作桔皋,桔皋头有兜零,以薪草置其中,常低之,有寇即燃火,举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烟,曰燧。昼则燔燧,夜乃举烽。”可见释义有误,应是“白天冒的烟叫燧,夜里燃起的火叫烽”。
  【佯攻】故意虚张声势,但并不真正地向敌人进攻。
  《军事大辞典》对“佯攻”的释义为:“欺骗迷惑敌人的攻击行动。……佯攻必须酷似主攻,对敌人形成真正的威胁,才能诱敌根据攻者的意图行动。应与敌人进行一定的接触,而且逼真。有多种方式,包括进行目的有限的进攻、中小规模的袭击和大规模的助攻等”。可以看出,“佯攻”并不是“不真正地向敌人进攻”,而是根据攻者的意图进行迷惑敌人的攻击。解释为“故意虚张声势,欺骗迷惑敌人的攻击行动”更为准确得当。
  
  二、释义偏宽
  
  【兵器】武器。
  《规范》“武器:①直接用于杀伤敌人或破坏敌人攻防设施的器械、装置。②比喻进行斗争的工具”。而实际语用中“兵器”并没有比喻义,释义应为“武器①”。
  该词目是用同义词进行释义。我们知道“同义词之间的关系都表现为某种意义的联系和对应。就单义词来说,词义的联系和对应就是整个词的联系和对应……就多义词来说,这种情况就要表现为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和对应”。从“武器”和“兵器”的全部意义内容来看,他们不构成同义词,但“武器①”和“兵器”具有同义关系,即由多义词个别义项和单义词之间的意义对应而形成的同义词。词典用同义词释义时应特别注意这种情况。
  
  三、释义偏窄
  
  【常规武器】指通常使用的以炸药、燃烧剂等为弹药装填物的武器。如枪、炮、飞机、坦克、军舰等。
  《军事大辞典》:“各种非尖端武器的统称。这个术语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导弹、核武器发展起来以后。它包括各种冷兵器、枪械、火炮、火箭、手榴弹、炸弹、地雷、鱼雷和水雷等。”可见,常规武器是相对于核武器来说的,不仅包括现在经常使用的枪、炮、飞机、坦克等;也包括古代经常使用的冷兵器,如刀、剑、箭等。释义只囊括了现在常用的常规武器,缺乏周遍性。建议释义为:通常使用的不属于大规模杀伤破坏性武器范围的各种武器,如刀、剑、枪、炮、飞机、坦克等(区别于“核武器”)。
  四、释义有歧义
  【救兵】解救危急的军队。
  这个词条的释义表述有歧义。“解救危急的军队”,乍一看,似乎没什么问题,但若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有明显的歧义。既可以把这个短语理解成动宾结构,“解救”是动作,“危急的军队”是“解救”的对象。即:
  解救危急的军队
  |_动_|___宾____|
  也可以理解成定中结构,“军队”是被修饰的对象,是中心语,“解救危急”作为“军队”的定语,是用来修饰“军队”的。即:
  解救危急的军队
  |___定___|___中_|
  【打援】阻击增援的敌军。
  同样,该释文也可以有两种理解,即
  
  阻击增援的敌军 阻击增援的敌军
  |_动_|___宾___| |____定__|_中__|
  
  这些释义之所以会有歧义,关键在于释文内在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结构,内在结构的不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义。要消除上述释义表述上的歧义,换种表达即可,如“情况危急时来援助的军队”,“攻打来增援的敌军”。
  【追兵】追击的军队。
  该释义表述也可作两种理解。一是指:正在进行“追击”动作的军队,即正在追击别人的军队,“军队”是施事;也可指“被追击的军队”,“军队”是受事。改为“实施追击的军队”即可消除歧义。
  
  五、循环释义
  
  【征讨】征伐。
  【征伐】出兵讨伐。
  【讨伐】出兵征讨。
  假如不理解“征讨”的意义,一查词典,遇到“征伐”,不明白再查,释为“讨伐”,再查,释义为“征讨”,释义转了一圈又回到了最初要查的词语上,对于三个词语词典相当于一个也没解释明白。
  词典应尽量避免循环释义,问题是如何避免? 在现行的词典释义理论框架内,这个问题很难彻底解决。如果能够提取一套释义基元词,像《朗文》那样做法,用释义基元词解释其他词项,释义基元词用其他方式明义,如感知法(已经习得,无需释义) 、语境法(放在一语境里即知其义) 、图示法(用图例说明) 、义征法(用义征标记词义) 等,则有望避免循环释义的问题。
  “释义从一定意义上说是词典编纂的中心工作。一部词典质量的高低,很主要的一个方面是体现在释义上。”因此,要想编纂一部高质量的辞书,并使之长久保持活力,就必须在释义上花大功夫,下大气力。以上就《规范》中有待商榷的释义作了粗浅的探讨,涉及的问题,在别的辞书中也普遍可见。但对于在辞书界具有较大影响的《规范》来说,我们希望它能精益求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修订或重印时解决这些问题。
  
  许彦霞,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05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