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
作者:钟鼎魁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本人不断进行总结和反思,认为成功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具备以下几点:
一、严密的科学性
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要靠讲授的科学性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具备严密的科学性。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具体表现在语言表达要有准确性、精练性、逻辑性和系统性上。所谓准确性,就是教师能够准确地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并且语言规范、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要避免口头禅和不必要的重复,从而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所讲授的内容。逻辑性就是对每个论点的推导步骤严谨、理由充分,做到无懈可击,从而合乎逻辑地引出必然的结论。系统性就是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讲话要有条理,层次分明,思维不紊乱。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只有具备严密的科学性,才能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掌握语文学习最基本的方法。
二、独特的启发性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的人。要达到以上要求,就要彻底改变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平铺直叙、呆板乏味、缺乏生机的现状。这就愈要求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语言的启发性。中学语文教材为教师运用启发性语言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根据字词、语段、篇目、修辞、逻辑等知识系统中的知识点灵活地使用启发性语言。好的启发性语言应该是“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如在讲授《项脊轩志》的附记部分时遇到这样一个细节:归有光的妻子从娘家回来后,转述小妹们的话说:“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一笔看似突然逸出,实则独具匠心,体现出了作者的大手笔。这一细节如果直接讲述,肯定不会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如若使用启发性很强的语言:“小妹们的问话是怎样产生的?反映了她们怎样的心理?怎样理解通过这一细节描写了作者婚后的愉快生活?”这样就会使学生深刻地体悟到归有光对妻子浓浓的爱意和深深的思念,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丰富的情感性
语文教师富有情感性的语言,是打开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一把金钥匙。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这说明,通情达理、情理交融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心理学认为,情感在人的心里活动中具有动力性质,任何认识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富于情感的生动语言,采用各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开始学习,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智力活动,使师生双方不仅在理智上产生同频共振,同时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共同体验教与学的喜悦。
四、明快的节奏感
汉语是凝练、优美的,它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如句子长短不一而富于变化,讲究排比和对仗,文字少而内容丰富。注意汉语的基本规律,是中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的必备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课文中所蕴含的音乐美、节奏美。要尽可能地运用汉语言的规律,如“感受、领悟、想象、运用”等,引导学生多用精读、美读、略读等方法来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关注课文内在的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同时充分挖掘语言中的美感和趣味,敏锐地感知课文中隐含的内在实质,激发学生的直觉与思维,记忆与想象,从而引发更多启示和思索。
总之,课堂教学语言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师的语言就像植物的根须一样,要向学生的思想土壤深处延伸。艺术地展现教学语言的魅力,它能根据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通俗化,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同时,通过语言节奏与语调的有机结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钟鼎魁,教师,现居甘肃古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