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孔雀东南飞》教学心得

作者:曾晓芳




  讨论法是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自问自答,或者进行互答,然后由教师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运用此方法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生思考的能力,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有着很好的师生互动效果。我在语文的授课过程中,觉得运用讨论法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尤其是上了《孔雀东南飞》以后。
  在网络班上课时,先让学生读,然后一句一句地翻译。在归纳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时, 我讲,学生听。分析人物形象时,我讲、学生记。结果是:一个累得唇焦口燥呼不得,一个没精打采得合上瞌睡的眼,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课后,我取出教案想:知识点是落实了,为什么学生不爱听?此时我脑海里想起一句话:换位思考。要尽量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于是,我拿来教材,再读几遍,又想:如果我是学生,这篇文章什么地方最吸引我?结果发现,首先是“孔雀东南飞”这个故事本身,其次是鲜明的人物形象及矛盾冲突。至于字词,因有故事情节的辅助,并未构成多大的障碍。有了这些发现,我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着手修改了教案,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
  因有了前车之鉴,在会计班上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二道题。一题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归纳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包括:字的读音及注释,通假,偏义复词、一词多义等。这项工作似乎比较死板,但我以为这是打基础,学生自己整理,印象深刻。二题是让学生自读课文,掌握故事情节,学生从中自己提出问题,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自问自答,或互答都可。此题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关系到同学们能否积极思考以及课堂气氛。如此项工作完成得好,课堂气氛很是活跃。否则,将会出现冷场现象,让讨论形同虚设,到时将处于尴尬境地。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完成此项工作,我详细地有针对性地讲解了自读课文的要求、方法、要领及如何能发现问题的相关知识点,直到学生领悟该知识点。
  在课堂上,我检查此二项作业的完成情况时,发现完成一题的有大部分同学基本已过关,这证明此项作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并为下面上好课堂内容作好了辅垫,更为重要的是:避免了运用课堂时间重复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合理地调配时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检查二题时发现学生初懂故事情节,且充满了好奇,这是个很好的开始。我将二题分三个环节进行: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黑板上写出自己提出的问题,看哪组完成得好。然后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自问自答,或进行互答,鼓励同学们各抒已见。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及答案进行适时点拨、分析、总结,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在黑板上写问题时,每组分别派出代表上去写答案。下面同学不仅在积极议论各组代表写的答案,而且还积极在黑板上补充自己的答案,同学们争先恐后,人人积极参与。我和同学们一起对每组代表们提出的问题进行点评;对代表们重复提出的问题及与主题联系不大的问题,进行剔除。围绕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冲突与焦母、刘兰芝的婆媳关系为主线筛选出重要、典型的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评出优胜组,获奖的同学纷纷击掌庆贺。
  “你认为焦仲卿是一个怎么样的人?”,马上有同学就脱口而出:“懦弱、他太懦弱了。”接着他读出原文“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以及“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他认为焦每次和他母亲讲到他和兰芝的事情时,面对母亲的凶悍,他都不敢辩解,忍气吞声,致使兰芝和他一起受苦。一点都不是男子汉大丈夫的所作所为。话音未落,班上马上响起掌声,同学们对这个同学的答案很是认可,这时有个同学补充到:“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而兰芝则是:“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相比之下,兰芝更勇敢,焦则是迟疑徘徊、更拖泥带水。”有个同学认为:兰芝之所以答应婚事,是因为焦在兰芝离开焦家以后,焦迟迟没有给兰芝回音,使兰芝心灰意冷,只好违心地应了兄长。焦屡次不能解决问题的无奈打消了兰芝和他复合的想法……。在讨论中,我发现同学们更喜欢兰芝,在刘兰芝身上集中了中国女性的优点:美丽,善良,勇敢,智慧,是一位很有个性的女性。他们把原文中描述刘兰芝的句子读得琅琅上口:“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离开焦家时的言谈举止,“……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有个同学还说:如果我是焦的话,就不会选择自杀,因为他和兰芝这么相爱,应该和兰芝一起生活,他可以和兰芝私奔,到一个没有人干扰他们的地方生活,选择自杀就是懦弱无能的表现。而有的同学则认为焦和兰芝一起选择死亡也是对封建社会的反抗的方式,因为他们当时走投无路,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世外桃源”……双方各抒已见,互不相让。看到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回答,充满热情的面孔,我的内心充满喜悦。同学们已学会思考,对问题有着自己的见解。我则分析:焦和兰芝一起选择自杀,是对封建家长制对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摧残的罪恶的控诉……现在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不愉快的事情,面对挫折,我们要坦然面对,想办法解决,从容面对。而不能以自杀等极端的方式来解决。如果出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状况,大家试想会给家人带来如何的伤痛?给社会带来如何的影响?懂得珍惜生命,把生命的挫折当成是人生一种宝贵的经历。一对青年男女相爱,不仅要一起享受爱情的甜蜜,更要有一起面对挫折的勇气,这才是经得起考验的爱情。同学们则说:焦母不喜欢兰芝,是因为焦母暴戾,独断专行。有个女生则很干脆地说:焦母变态。引来全班哄堂大笑。有个同学说:可能是嫌刘家比较穷吧。马上遭到了其他同学的反驳,不对,因为刘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家境不好的话,能接受如此好的教育吗?有个同学还补充:如刘家很穷的话,焦母当初就肯定不同意这门亲事了,因为焦母是势利鬼。有个女生则说:不是说自古婆媳关系是很难处理的吗?现在报纸、电视不也看到婆媳经常吵架,反目为仇的吗?她的回答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那么焦母和刘兰芝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焦母非休刘兰芝不可?不顾儿子的再三求情,甚至最后儿子去意已定,仍不为所动?难道焦母真的如此残忍吗?还是焦母口中所说的兰芝: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吗?显然不是,同学们马上进行否认,因为从刘兰芝的口述和她离开焦家的表现及她被休后,仍有人不断来提亲就可看出,显然是焦母鸡蛋里挑骨头。那是什么原因呢?思考片刻以后,有个同学站起来说:可能是兰芝没生小孩吧,因为文中一直没出现他们的小孩。这句话提醒了大家,于是同学们纷纷在书中寻找答案,这时有个同学大声地读起来:共事二三年,始尔末为久。也就是说结婚二三年,还没生小孩。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焦母之所以不满意兰芝,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兰芝没有给焦家生一个后代。古语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现在电视正在热播《金婚》里的文丽老师也是这样,一心想生个儿子,后来生了儿子大宝以后,谁都看不上眼了。新社会的知识分子尚且如此,更何况几千年前封建社会的焦母呢。可见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很多家庭矛盾是因为封建社会的重男轻女的思想造成的,焦母那么残忍,不顾儿子的死活,是因为焦母头脑中顽固的封建礼教观念在作怪,她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是值得同情,作品批判的对象不是焦母,而是封建礼教,整个封建社会的。这时我从学生的眼神中读出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于是我说,我们很幸运地生活在现代社会,充分地享受着民主与自由。由于家庭特殊地位,使他们有着不可调和的微妙关系。自古婆媳关系是更是如此,应该宽容,互相体谅,才能和谐。现在我们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其中之一就是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现在同学之间要学会包容,学会处理同学,师生的关系,懂得珍惜感情。将来需要处理的关系更多,更复杂。今后更是学会处理同事、上司之间的关系。但不管是何种关系,只要本着真诚,包容,相信困难会迎刃而解……“焦母那么讨厌兰芝,仲卿和兰芝死后可以合葬吗”……同学们仍在积极地探讨问题。我欣喜地看到:同学们已经学会主动学习了。从讨论中学会思考,这正是我们学习所追求的目标。最后,我对同学们讨论的热点问题及文中主要人物形象进行了总结,对个别同学的精辟、独到见解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从同学们兴奋、红朴朴的脸庞上,看出了他们对《孔雀东南飞》浓厚的学习兴趣……此时下课的铃声无情地响起,师生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本课的学习。
  上完《孔雀东南飞》之后,掩卷沉思,同样的知识传授,学生的反映却不同,大概在于兴趣问题而已。教师所要花的功夫主要应在点燃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动起来,便能击出火花。我认为在会计班上课时有以下可取之处:
  一、为了让课堂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师生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我在上课前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让学生思考,对重要知识点先对学生进行详细讲解。学生做作业时积极思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考性,同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效率。
  二、针对《孔雀东南飞》的实际,在课堂上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此法运用得当,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每个环节不是分开、割裂的,而是彼此紧密相联的。老师要注意把握适度点评,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点评,使学生有机会进行自我纠正,完善。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学生离题的现象,这时老师要及时地把学生离散的思维收回来。对学生的各种各样的回答,百家争鸣,只要言之有理,要给予肯定鼓励,否则会打消学生回答的热情。此讨论法学生看似“海阔天空”,实际上主线被老师掌握。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老师围绕主线收放自如。老师要适时点拨,对学生的回答要点拨、引导、补充,结合生活的实际进行分析,总结,就会达到更好的教书育人效果。
  我相信,老师如果在教学设计中抛开传统的束缚,多考虑学生的兴趣问题,相信教学效果会好的多。课后,同学们意犹未尽,他们在学校课本剧比赛中编出现代版的《孔雀东南飞》。此剧成功上演,让我着实为他们的创造力惊叹了一番。以上是我对《孔雀东南飞》的教学心得,以期同行指正。
  
  曾晓芳,广东惠州农业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