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答题要领
作者:郑洪才
一、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
一首诗歌一个基调,把握住诗歌的基调是鉴赏诗歌的前提,是评价诗歌的基础。只有基调把握准了,分析才能妥帖,也才能对诗歌的内容、作者的思想做出恰当的评价。
[2007年广东]
溪 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把握好全诗的整体基调,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偾和高洁品格。通观全诗以后,我们再来回首诗中的景物描写,就完全换了一种格调:画面的景色不再是那么恬静,而是略带暗淡的;诗篇的基调不再是那么闲适,而是略带凄凉、孤寂、低沉、感伤的。
二、感受意境,归纳意象
意境是诗人以独特的心灵感受所描绘的融入诗人情感的客观世界,是主观情感和客观外物的完美统一。创设优美的意境是诗人追求的目标,如长河落日、大漠孤城,青松明月,古刹鸣钟等。意境的不同,透漏出诗人内心情感的不同。要想对意境有准确的感受,最重要的是对意象的把握。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境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2006年福建卷]
端 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在艺术手法上,本诗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客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这里客观的自然景物和作者内心的情感完美的融合到一起,透露出诗人内心孤寂迷惘的心绪。
三、从整体入手咬文嚼字,品味诗眼
诗歌是靠语言来表达的,其语言特色是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鉴赏诗歌,要反复品味,领略其深刻含义,特别是对诗眼。诗眼,乃全诗中最为精彩,最为关键性的词、句。它是诗歌点睛之笔,应当是诗歌鉴赏者最为关注之处。诗眼是古人炼字、炼句的结果,有使全句、全诗形象为之生动生色、寓意为之明晰的功效。正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一个“绿”字顿使江南春意鲜活起来。把握住诗眼就如掌握了解诗钥匙般重要。因此,鉴赏诗歌时,考生要有古人咬文嚼字的精神,通过对诗眼的突破来赏析全诗。
[2007年四川卷]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全诗的景物及情感都是因“乱”而生,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一个“乱”字起到了统摄全诗的作用。
四、揣摩技巧,明辨特色
诗歌的写作技巧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技巧分成三大类: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鉴赏诗歌,离不开对技巧的把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主要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反复等。
[2007全国卷(一)]
望江南 超然台①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这首诗要求从情和景的角度分析诗歌,答案就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别作答。
从“景”的角度看,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但是写景不是诗歌本义,写景是为了表达情感。从“情”的角度看,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郑洪才,教师,现居山东临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