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如何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

作者:秦景兰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学生往往读不懂,导致答题错误而失分。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掌握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其实,诗词鉴赏不外乎两个大的方面,内容和表达技巧。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知人论世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作者所处的时代,当时的主流思想、价值观,作者的身世、遭遇,所受的教育等等,都会对作者产生影响,也会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因此,了解作者的这些情况,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考试时,诗歌考题的前面也常常有写作背景的简介,这是为考生理解作品解答题目提供的重要信息,很多同学却常常忽略了。由于古代诗歌中,抒发怀才不遇之情的作品比较多,所以,在平常的测试中,当问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时,学生常常回答,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情。哪怕是通过写景表达闲适之趣的(如李华的《春行即兴》,2005年高考全国卷的诗歌鉴赏题),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答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情,似乎古人只有这样一种感情。甚至连诗歌后面提供的写作背景也没有注意到。因此,提醒学生养成读诗前先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答题时留意题目透露的每一点信息的习惯是很有必要的。
  
  二、从分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入手
  
  中国古代诗词中有许多传统意象,它们往往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诗人常借助它们来表情达意。如借杨柳来写送别,表达惜别之情;借大雁来抒发思乡之情;借梅花、菊花来表达自己的铮铮傲骨;借写荷花来表现自己的高洁品格等等。了解了这些意象的特定含义,对于我们准确把握诗歌,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大有帮助。如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词中的“酒”、“杨柳”、“晓风”、“残月”、“寒蝉”“长亭”、“兰舟”、“烟波”、“暮霭”等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词中表达的那沉重的离情别绪竟象愁云惨雾般笼罩在词人心中的那种感觉,理解诗中主人公在与心爱的人离别后的那种凄清冷落之感。平时指导学生对古诗词中的意象进行梳理探究,鼓励学生多积累,对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从品味语言入手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而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最讲究精炼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学习诗歌,离不开对语言的咀嚼、品味。首先,有很多诗歌是有“诗眼”的,抓住了诗眼,就能准确地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如人们熟知的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通过活用,不仅写出了春风吹过,整个江南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而且让人感觉到春风似乎具有神奇的魔力。抓住了关键字眼,就能较容易地进入作者营造的意境,就抓住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其次,诗人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就要借助适合表达这种感情的词语。如,冷色调的词语适合表达悲伤沉痛的感情;暖色调的词语适合表达喜悦兴奋的感情。写壮景,抒豪情;写优美之景,抒发闲适之趣。写繁华之景,歌颂太平盛世,写清幽之景,表达隐逸情怀。此外,古人还惯于以乐景写哀情,认为能“倍增其哀”。这虽然用的是反衬的手法,也还是要借助语言来完成。
  
  四、分析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古人认为“诗言志”,即诗人通过写诗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抒发心中的感情。而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感情的表达往往不是明明白白的、直截了当的,而是含蓄的,甚至是隐晦的,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要达到这种效果,除了锤炼语言外,还常常要借助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如托物言志手法、联想想象手法、虚实相生手法、烘托渲染手法等等。此外,还包括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对偶、拟人、反复等,以及采用某一种表达方式。例如,王安石的《孤桐》、《北陂杏花》,都运用了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的手法。前者借写孤桐表达了诗人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向保守派屈服的决心以及关心百姓疾苦的思想;后者借写北陂杏花“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表现出诗人坚持节操,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此诗中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北陂杏花的可爱,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北陂杏花的高洁。
  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首先得让学生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了解这些常见手法的作用,然后才能体会他们在具体诗歌中的表达效果。如果学生连表现手法是什么,有哪些常见的表现手法都不知道,又怎么能够说出它们的表达效果呢?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此,教师的系统指导必不可少。
  
  五、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
  
  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多半由原来的一首诗歌变成了在内容或表现手法方面有着共同之处的两首诗歌,要求考生求同辨异。这种形式的题目,就适合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对两首诗从各个方面或某一方面进行比较。如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同是写愁,一写于早年,一写于晚年,由于处境不同,心情不同,词中表现的“愁”就有了轻重程度的不同。
  以上是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的比较。还有不同诗人同名诗作的比较。如李白的《行路难》与鲍照的《行路难》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都表现了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抑郁。但两首诗结尾却有明显的不同,前者高昂乐观,充满信心;后者则矛盾痛苦,忍辱负重。
  总之,鉴赏水平的高低,虽然与基础、语感、理解能力有关,但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掌握了基本方法,多实践,勤积累,就能培养语感,提高能力水平。
  
  秦景兰,教师,现居海南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