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读于坚的近作《评委》

作者:刘会胜




  《人民文学》今年第一期发表了诗人于坚的一首短诗《评委》,读过以后,感到这是一首针砭现实弊端又耐人寻味的好诗。
  这些年,随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种比赛层出不穷。而由于竞争的日趋激烈,就难免出现托关系、走后门的不良现象。虽然有关管理部门不断加强监管措施,加大对于做弊和走后门的打击力度,但那些社会弊端并没有因此而销声匿迹。对此,已经有许多文艺家在作品中发出了愤怒谴责的声音。而在我看来,于坚的这首《评委》则在针砭社会弊端方面显示出了独到的目光。
  《评委》开篇写“女生旋转如春天之光/明媚”,但紧接着就是一句刺目的“没有后台”,写出了许多考场的“潜规则”:后台比本事和才华更重要。因此,尽管作为评委的“我”“继承古代的原则/只为天才投票”,可那没有后台的女生还是“只有一票因此被淘汰”。显然,那一票就是“继承古代的原则/只为天才投票”的“我”所投,这意味着其他的评委都投了否定票。然而,诗人的笔锋一转,写出了这样发人深省的诗行——“我为自己的失手而内疚/评委们阴谋得逞”。问题是他们事先串通了一起昧了良心吗?那样写,就落入俗套了。诗人的洞见是:“并没有事先约定/只是因为对季节麻木”。这结尾是发人深省的:问题在于那些评委对“季节”麻木不仁。也就是说:那些评委对于女生充满活力的表演是茫然。这意味着他们感觉的迟钝。于是,一个有才华的女生的受挫折射出了评委的落伍。这样,悲剧就不仅仅在“后台”对于公平竞争的粗暴干扰上,还在评委审美眼光的“一致”落伍上。应该说,这样的悲剧更不为人所知,因此也更隐蔽,更令人叹息。
  值得回味的,还有诗人的“内疚”。为什么不是愤怒?长叹?而是“内疚”?也许,诗人是为那女生的落选而感慨?而自责自己的能力有限?细细品味,我倒是读出了另一层深意:那“内疚”,恐怕也充满了嘲讽的意味吧!时代(“季节”)在飞速前进;可落伍的评委们却依然在那里决定着考生的命运!这样,那“失手”也就好理解了。正确的欣赏尺度在不正常的小范围内,当然难免“失手”了。诗人因此写出了价值尺度的荒诞。而且,这样的问题常常不为人知,更难以解决。也就是说,在“关系”和“后门”之外,还有“评委的素质与水平”这样的问题在窒息着艺术的嫩芽。
  读完此诗,联想到许多针砭时弊的文艺作品,我产生了这样的思考:文艺作品当然应该承担起惩恶扬善的道德责任。但如何在承担道德责任的同时开启新的思路?怎样在揭露时弊的同时发现被人们忽略的社会“死角”?能否独到地回答这样的问题更能显示作家和诗人的个性。而个性,对于文学作品的成败,常常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谈到于坚,都知道他是诗歌世俗化浪潮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名篇《尚义街六号》、《罗家生》都因为成功展现了普通人的凡俗生活而为人传诵。但这首《评委》表明,他并没有因为关注世俗人生而忽略针砭时弊。事实上,关注世俗人生常常会十分自然地与针砭时弊联系在一起,因为,普通人的世俗人生烦恼常常就折射出了时弊的存在。从这个角度看,这首《评委》也很有意义:它一方面显示了于坚的人间情怀和没有被世俗化浪潮淹没的正义感,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于坚诗歌的丰富性。在新世纪“关注社会底层”的文学浪潮日益高涨之时,于坚的这一探索之作为我们提供了又一个立意新颖的文本。
  
  刘会胜,教师,现供职于武汉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