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论《事事关心》的新闻背景

作者:杨 娟




  中学语文里的《事事关心》,取自邓拓的《燕山夜话》一书,它借用明代的历史掌故形象地说明了既要读书,又要关心政治的道理。在当时20世纪60年代的背景下,文章提醒人们不可为了政治而荒废了读书,因为当时的政治斗争正趋于白热化;而放在今天社会进步、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文章又提醒了人们:不可埋头死读书,更不能为了成绩分数而读书,应该要举目窗外,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在这样仔细琢磨的时候,我不由得慨叹这篇文章的生命力,历经几十年风雨,在不同的年代,人们可以从中咂摸出不同的味道,时至今日,它仍然对人们有警醒的作用。为什么这篇看似枯燥的散文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呢?笔者以为,可以从它的新闻背景来解读它,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首先,从作者的新闻工作背景来分析:中学语文讲解《事事关心》,是从学习议论文的角度来讲解的;大学中文专业里提到《事事关心》,因为它出自著名的散文家邓拓之手;鲜为人知的是,大学的新闻专业也会讲到《事事关心》,因为邓拓更是一个著名的报人,是新闻评论发展史上不可不提的代表性人物。
  邓拓有着二十年的报人生涯,前十年任《晋察冀日报》的社长兼总编辑,后十年任《人民日报》的社长兼总编辑。【1】在他54岁的人生路上,他的职业生涯主要在新闻界。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党的舆论宣传工作的报人,邓拓的文章有强烈的指导性,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当前党的工作。当时中国正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全国经济一片萧条。邓拓在北京市委常委会上说,现在工业下马,农业欠收,物资供应紧张,群众生活困难,情绪低落,许多事情不好报道。报纸应当提倡读书,帮助群众开阔眼界,增加知识,振奋精神,在困难时期保持一个好的精神状态。于是《北京晚报》决定在报纸上开辟一个知识性杂文专栏, 并请邓拓本人来写,这就是“燕山夜话”创办的原因。【2】提倡读书的目的,在《事事关心》一文中集中鲜明地表达出来了。从这个方面来分析,可以说《事事关心》就是《燕山夜话》全书的核心。
  其次,从文章本身的新闻体裁来分析:这其实是一篇新闻评论。
  在目前新闻评论的教材中,绝大部分的人将杂文视为新闻评论体裁的一种。因为新闻评论是对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或有普遍意义的现象、问题进行评论的一种新闻体裁,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记者述评以及杂文等具体的种类。之所以将杂文列入新闻评论的范围,是因为杂文曾经、也可以代替新闻评论,起到议论时事的作用。
  《事事关心》就是其中的典型,就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新动态、新迹象进行评价的,它针对的是当时过分讲政治的不良趋向。当时借口一篇小说、一篇论文就可以将别人打成反革命,学术问题上升到政治层面;其他很多事情也是如此,无限上纲上线,政治斗争正趋向白热化,因此邓拓写道:“片面地只强调读书,而不关心政治;或者片面地只强调政治,而不努力读书,都是极端错误的。”委婉提出读书、政治两者不可偏废的观点。
  当时的实际情况不是过分强调读书,恰恰是过分强调政治,因此邓拓事实上是在委婉批评过分讲究政治斗争的现象,提出也要多读书。笔者认为,邓拓的观点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事实上,只要当时的人多读一点书,就会多一点对科学的尊重、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就不会出现后来的亩产万斤水稻的笑话,“浮夸风”就不会刮得那么厉害了。邓拓一针见血的评论的显示出一个老革命家敏锐的洞察力和冷静的头脑。
  也许有人会问:《事事关心》明明评价的是历史掌故嘛!其实看《事事关心》,不必太深入了解历史掌故的来龙去脉,而要抓住历史掌故后面的东西——文章评论的实际对象,是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只不过借历史掌故来写。这可以理解为邓拓用的“曲笔”,也因为这是邓拓的写作特点:大手笔写小文章。因为邓拓还是一个历史学家,他的新闻评论中,历史掌故、历史材料不计其数。
  但在狂热追求革命斗争的情况下,邓拓的这些冷静的言论只会让某些当权者反感,最终被江青拿来开刀,作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邓拓以言论获罪,恰恰显示了他的新闻评论蕴含着令人害怕的力量,这就是新闻评论的生命力所在:犀利的现实针对性和对普遍真理的探求。
  
  注 释:
  【1】邓拓与人民日报的创建,钱江,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7期
  【2】邓拓在主持《前线》的日子里,叶介甫,北京党史,2007年第6期
  
  杨娟,女,大学教师,现居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