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
作者:严 志
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认为教师是勤劳的教书匠,学生是忠实的“听众”。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科书的执行者,他们的任务就是教学,按照统一的教材、规定的教学大纲、标准的参考答案照本宣科。教学过程也是提前预设好的,有目的、有步骤地一步一步进行,忽略了课堂教学应有的偶然性和随机性,教师们就这样年复一年进行着机械式的劳动,这严重影响了教师个人创造力的发挥。而在这种教学方式下的学生们更是在被动地进行学习,课堂并未赋予他们应有的发言权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同时也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自古以来,“传道、授业、解惑”就被视为教师的天职。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学生只有通过教师这一种渠道获得知识,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整个教学过程几乎都是教师在给学生指点迷津,在教师面前学生不能有任何异议,“填鸭式”的学习使学生形成了一种被动的学习模式,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个人的创造性、独立探究性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
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始终处于控制与主导的地位,学生处于服从与被控制的地位。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是教学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控制者,是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判者,教师是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上看待学生,不允许学生对自己有任何异议,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关注和了解。由于师生之间少有平等的对话和沟通,双方就缺乏对彼此的信任感,学生很难向老师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更由于缺乏交流与合作,加之教师关心的只有学生的分数,学生便对老师敬而远之,师生关系变得紧张甚至会出现矛盾。因而,彻底地改变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迫在眉睫。
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我国不断推进,为我们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提供了契机,送来了“东风”。这次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设计的变化,而且是教学价值观的更新,是一种新的教学关系的创造,一种新的师生关系的构成。它提倡问题意识,提倡探究性学习,提倡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标准关注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础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突出了“以人为本、人本结合”的新理念构建原则。因而,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和整合各个学科所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师的活动不再是依据“固定模式”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而要从容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不断推出有创意、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这种教育策略需要师生之间互相沟通、交流,实现心心相通。同时,新课程标准更重视对每一学段的学生应达到的基本标准,也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而对实现目标的手段与过程, 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 不做硬性规定。这就为教师的多样性教学和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教学创造了宽松的环境,更体现了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的理念。从这一系列的理念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不管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上都要求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那么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新理念,确立新角色
任何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要想把握准新课程改革,教师必须具有全新的理念、良好的素质和改革的精神。我们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理论知识和教学艺术,使新的教育思想渗入我们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掘自身潜力,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横向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要向课堂要效率,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交往的积极互动、共享共创过程;课下要不断“加油”、“充电”,提高业务素质,以胜任新形势下的教学。传统教育观念中以师为本的思想是造成师生关系失调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在进行各项活动和科研中要密切联系学生,树立学生是主体,学生就是上帝,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地由凌驾于受教育之上的“灌输者”、“管束者”转变为主体发展的生活上的良师益友、学习上的合作伙伴。同时我们也要学会自我反思,正确评价自己,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及时反思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更新教育观念,以期真正实现自我专业化发展。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与理解并重
“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孩子的每一个方面得到发展,让孩子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作为教师要善于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尊重、关爱、赏识每一个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人格的尊严;给学生以关爱,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心扉、吐露真情。
一位教育家在论述教育的功能时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首先是尊重学生自尊心,这是学生心中最敏感的角落。因为自尊心是一个人要求得到别人的肯定、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向上的内动力,也是生活的精神支柱。只有尊重,学生才感到师生平等。这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
理解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是积极行动的先导。身为人师,教师首先要理解与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理解并尊重他们的追求、情感、兴趣、爱好与需要,永远记住自己的工作是因有学生存在而存在的,平等对待学生。同时学生也应该理解与尊重老师教育自己所花费的心血和所付出的劳动。师生双方只有相互理解与尊重,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还有什么力量能超过爱的魔力呢?“锅不热,饼不靠”是句俗语,说的是家长要爱子女的道理,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释放自己的爱心,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可爱之处,真诚的关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爱的阳光中生活学习,我们将会看到迷人的景象,得到爱的回报。我们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和对知识热情,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境界。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对学生没有爱心的老师能获得尊重和爱戴,我们也无法想象一个对老师不爱甚至反感的学生能很好的遵守课堂秩序,学好老师所任教的课程。只要我们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爱生如已,教生如子,待生如友,就能演绎出许多动人的故事。
3、改进评价机制,发挥教师的评价功能
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科学的课程评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学科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一改以往对学生的单一评价,采用在师与生范围内的自评加互评的方式,简洁客观地评价自己近阶段学习或教学中的得与失,存在的问题,然后师生间用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态互相评价,最后互相提出改进意见,这样一来,既能充分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营造和谐、团结、向上的评价气氛,又能使师生通过双渠道彼此获取改善课堂教学的最佳方式,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方法,用积极的态度共同提高教学效率,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机制可操作性强,时间上灵活机动,可在学期的任一阶段学习中进行,它对师生间的沟通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培养,对改进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这是新课标中提到的综合评价方式中的一种,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来看,这一评价机制是科学有效的,它让学生学会了自我批评,学会了听取意见,学会了承受不同的声音,学会了自我完善,学会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与他人,学会了理解他人,学会了善待他人,它无形中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综合评价机制是科学、灵活的,教师要善于把握,根据需要可灵活运用,无论教师或学生终会受益匪浅。
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适当的表扬、奖励或批评、惩罚也是师生情感建立的重要手段。俗话说的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作为教师绝不能仅凭本身并不一定十分科学的知识检测来评价学生,或仅凭一时一事给学生的现在和将来妄下断言,必须注重发现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看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各展其能、各显其才,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努力受到别人的赞赏。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并及时表示欣赏之意,你的赏识使他们眼睛一亮,看到了成绩,看到了光明,也能大大增强学生的信心。学生渴望赏识,赏识导致成功,越是成功,能力越强,以至形成良性循环,进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
总之,我们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教育教学的实际特点出发,有效地、充分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来实现以生为本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师生双方,特别是学生的发展,符合时代要求。因此,我们应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即以师生的完美发展作为其终极目标和出发点,以教师良好内在修养和社会正确的引导作为其良好的内外基础和条件,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和谐关系。
严志,教师,现居湖北潜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