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打造精英团队 构建优势学科

作者:董超纲 陈水明




  董超纲,男。生于1971年。中学化学高级教师。中国社会科学管理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湖北省中小学校长协会会员。黄冈市教育学会中学化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武穴市作家协会理事。历任武穴市大金高中副校长,武穴市教研室高中化学教研员,武穴市教研室副主任。2003年开始担任湖北武穴市实验中学校长。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专业文章80余篇。出版专著多部。
  
  陈:董校长您好!学科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头戏,近几年来,武穴市实验中学在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课程改革浪潮中,迅速崛起,勇立潮头。尤其是语文学科,在中考竞赛、校本教研、课题研究、校园文化等诸多领域创造了卓著的成绩,在黄冈市独领风骚,在湖北省也占有重要位置。今天,我想就贵校近几年来语文学科建设的问题采访您,请您谈谈对语文学科建设的思考和作法,可以吗?
  董:好的。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教学教研工作的基石。学科特色的彰显有一个积累积淀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就我们武穴实验中学来说,近几年来语文学科的建设所取得的一些成绩,是与当前课程改革的大背景、各级领导专家的支持指导、全体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陈:我想请教一下董校长,您所提到的“天时”、“地利”、“人和”具体意义各指什么?
  董: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这三个要素。我所说的“天时”就是我们所抓住的最有利的发展时机。2001年,我国第二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启动。2002年,武穴市有幸成为湖北省第一批,全国第二批课程改革实验区。这给我们的学科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在所有学科中,语文学科是最敏感、最活跃的一门学科,往往成为各种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实验场。从那时开始,湖北省教育厅、教研室、黄冈市教科院等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先后有多批领导专家来到武穴指导课改工作,在几年中先后在武穴市召开了“黄冈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场会”、“黄冈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湖北省素质教育现场会”、“湖北省综合阅读课题结题暨阅读教学改革现场会”等一系列高规格的研讨会。每次会议本校都有优秀语文老师参与讲课、经验交流等活动。同时我们还派出了大批教师参加了各级各类课改培训,这对推进本校的课程改革和语文学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是啊,武穴市作为湖北省第一批、黄冈市第一家实验区,在课改大道上先行一步,的确抓住了发展的重要“天时”,那么您所说的“地利”又是何指呢?
  董:我所说的“地利”指的是学校本身固有的地域优势。一是文化区位优势。武穴地处吴头楚尾,北枕大别山,南依扬子江。自古以来,民风淳厚,人文昌盛,涌现出禅宗四祖道信,名医杨际泰,已故新华社社长郭超人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这些悠久的历史文化熏陶了一代代学子,为我们的语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的课程资源。2002年由武穴作家戴世民所创作的电视连续剧《神医杨际泰》在武穴开拍,为武穴文坛盛事。本校学生柯雨佳就担任剧中主角杨际泰之女。二是地理优势,武穴城区经济发达,吸引了武穴各地名师和优秀大学毕业生落户江城,建功立业。本校语文学科人才辈出,成果丰硕与这一点是分不开的。三是本校作为一所市直学校,也是武穴教育教学当之无愧的龙头学校,目前湖北省规模最大的初中,校园内风景优美,图书馆、阅览室、微机室等教学设施齐备,为6000多名师生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陈:是啊,有这样的天时地利条件,学校的发展就有了前提和基础。不过,我想董校长所说的“人和”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吧。
  董:不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人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最富有创造力的成份。只有充分挖掘人的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打造出一支精英团队,才能创造出骄人的业绩。
  陈:那么,请问您在语文学科建设中是如何打造出精英团队,进而构建起学科特色的呢?
  董:一个优秀的团队的形成不外乎几个因素:共同的奋斗目标,优良的群体素质,团结协作的精神,凝聚力、集体荣誉感(永争第一的精神),追求卓越、享受成功的信息。当然,还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在本校,语文学科做到了这几点,所以,人才兴旺,战斗力强。我们的作法是以高雅的文化熏陶人,高远的目标激励人,先进的理念引领人,科学的制度约束人,健康的情感凝聚人,广阔的平台锻造人,健全的机制培养人。根据我们“以人为本,以爱育人。以学为尊,以质为基。真知相伴,心心相融”的办学理念,我们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倡导一种“追求卓越,享受成功”校园精神,让它成为广大教师不懈进取的动力。而语文教师因为学科特点,往往成为这种精神的最佳代言人。
  陈:这里我有一个疑惑,仅仅靠文化、理念、精神能有那样足够的凝聚力吗?
  董:当然,在另一方面,严格的刚性的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人毕竟是有惰性的,包括我在内,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很多人成才都是自我加压或被外部环境逼出来的。如我校青年教师石华,在2002年前只是一位普通的语文教师,没有发表过一篇文章,但自从学校把他调到教科室主持工作以来,不断自我加压,成长十分迅速,五年中竟有一百余篇专业文章发表或获奖,先后被评为“湖北省教改先进个人”、“湖北省优秀中学语文教师”、“湖北省课题实验先进个人”,成为本市语文教研教改的领军人物,学校优秀团队的带头人,可以说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陈:请问董校长,贵校在制度建设中是如何强化落实教师考核制度的呢?
  董:我们学校《教职工量化考核条例》明确规定,每位教师在一个学期中如果没有取得一件教研成果,即讲课说课获奖,论文案例发表或获奖,在评模、评优、晋级上实行一票否决制。而且,评选不同级别的模范教师必须具备同等级别的教研成果。此举极大的调动了教师参与教学教研的积极性。最近,学校又出台了《武穴市实验中学教师多元评价自主发展的试行方案》,将教师的专业发展界定为合格教师、骨干教师、明星教师、学科带头人、首席教师、功勋教师六个层次,每层都有严格的考核要求,并直接与教师的评模晋级进一步挂钩,以激励教师不断自主发展。
  陈:那么,又是如何体现以情感凝聚人呢?
  董:学校除了以刚性的制度来约束管理教师外,还有校长、领导努力与教师之间建立一种亲密和谐的干群关系,视教师为朋友、家人,从生活、情感上予以理解和关怀。古语云:“士为知己者死”,当然,我们不搞庸俗的关系学,而重在给教师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有用武之地,在关怀中愉快地自我发展。
  陈:请问在搭建发展平台上又有哪些举措?
  董:一是定期召开教研年会,举办教研论坛,开展“四优”评比活动,为广大教师锻炼能力,展示才华提供平台。二是开展“周末教研沙龙”、“教育观念辩论赛”等活动。三是把“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经常性邀请专家、名师来校讲学,对口指导教师。如武穴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刘辉平就是我们经常邀请的专家。在派遣教师外出考察学习问题上,我们舍得校资。四是大力开展课题研究。学校目前承担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3项,校级课题2项,共十大课题。其中语文组课题就占有一半,全体语文教师均参与了课题研究,基本上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个个搞研究”的良好局面。
  陈:董校长,用人问题上的“青黄不接”现象普遍存在,不知道贵校是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实现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董:人才培养是关系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工程,我们培养机制之一是“拜师结对,梯队建设”,即实施“育青工程”,安排新老教师结对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同发展。二是“分类培养,整体提高”。每个人天生的禀赋不同,全面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化境界,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容易实现。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学习一样,也应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如语文教师,有的善于讲课,有的擅长命题考试,有的热爱科研,善于撰写论文。我们在语文学科建设中就针对具体情况让每个人各展其长,不求面面俱到。会讲课的,就让他讲出名来;会命题的,就让他考出名来;会研究的,就让他写出名来。,在此基础上互相取长补短,实现整体提高。
  陈:这种认识的确高人一筹,不过以上所谈的更多的是学科建设尤其是精英团队打造的共性问题。就语文学科特色形成而言,不知您更关注重视那些问题?
  董:语文是我校发展势头最好的学科,在所有学科中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在语文学科建设中,我们深入领会课改理念,主要做到四个重视:一是重视课堂教学。重视朗读、感悟、体验,贯彻大语文教学观,坚决不把语文变成应试的工具。二是重视阅读、写作的有序训练,通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来提高学生能力。三是重视综合性学习活动。这是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亮点、也是热点,还是重点、难点。在这方面,我们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参与,把难点变成学生喜爱的学习内容。四是重视文学社团活动。我校“雏凤”文学社经常举行文学讲座,开展作文竞赛活动。如我们坚持长期组织学生参与《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组织的权威作文赛事——“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每期都有大批师生获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陈:今天的采访十分愉快,令我获益匪浅,谢谢你的配合、支持!祝愿贵校语文学科取得更大的成绩,更祝愿贵校教学更上层楼!
  董:谢谢!再见!
  
  陈水明,教师,现居湖北武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