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让文言文教学不再枯燥
作者:黄付军
一、导入激趣。在现代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花很多心思,去设计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由于老师是逐字逐句串讲,总担心时间不够用,于是往往会省略导入这一环节,从而使原本并不生动的课堂变得更加死气沉沉。事实证明,由于古今语言的隔阂,学生潜意识中认为文言文比较枯燥,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更加需要导入这一环节。
比如讲姚鼐的《登泰山记》时,可以这样导入:“日出,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诗人金哲曾用碧波上漾起一条彩绸路的生动比喻来形容海上日出的情景。下面我想请同学们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你曾经看到过的海上日出的景象。”几位学生即兴发言后,教师引入正题:“欣赏完了刚才几位同学描绘的海上日出美景,我想如果冬天跑到泰山顶上看日出,那将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姚鼐去泰山顶上看个究竟吧!”又如讲《五人墓碑记》可这样导入:“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戊戌六君子而对明末五义士有些陌生吧。在苏州城外虎丘前面的山塘河大堤上有一座埋葬着五个人的大坟,墓中人分别是谁?他们又是因何而死的呢?欲知实情,请看张溥的《五人墓碑记》。”
二、诵读激趣。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对文言文教学也同样适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文语感。诵读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讲究一些诵读的方式,就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常用的朗读方式是学生齐读或请一二个同学读。一篇很长的课文,学生从头读到尾,读得累,效果也不一定好。有时不妨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的方式来渲染气氛、感染学生;或者用小组朗读竞赛的方式来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对于课后要求背诵的篇目,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背诵来提高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对于有情节、有人物对话的文言文,比如《触龙说赵太后》,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总而言之,文言文课堂要树立“以读为本”的教学观,至于采用哪些诵读方式,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三、写作激趣。尝试用文言文写作或者利用文言文课文中的素材进行再创作,学生定会感到很新鲜,如果长期遵循这条读写结合的原则,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比如学了《项脊轩志》后,可以让学生用文言描绘一下自已的书房,抒写自己对书房的特殊情感。又比如学了《孔雀东南飞》以后,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想象作文——《假如我是焦母的儿子(或媳妇)》,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进而提高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四、角色互换激趣。每天都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熟悉的场景未免有些单调,有时不妨师生之间互换一下角色,将一些自读文言诗文交给学生去上,或许也能给平淡的课堂增添一点味道,增加一道亮丽的风景。每个学期初成立一个试教小组,由同学们推选产生,一般由六人组成。每次由一名学生执教,提前一周准备,教案经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后定稿,课上完后老师进行点评、补充,执教的同学写一篇感受文章。
五、课外拓展激趣。现在的学生知识面越来越广了,光是书本上的东西可能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拓展知识面,尽量补充一些课外的东西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学了李密的《陈情表》之后,可以补充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以加深对“表”这种文体的理解。学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之后,可以补充袁枚的《祭妹文》以加深对“祭文”这种文体的了解。在讲先秦散文单元之前,来一次“触摸先秦历史”的语文活动,让学生讲述与课文有关的六个成语故事:卧薪尝胆、门庭若市、大方之家、退避三舍、图穷匕见、目无全牛,并请历史课代表结合先秦时的地图讲述诸侯争霸、群雄逐鹿的历史背景。
总之,“教无定法、妙在得法”在文言文教学中只有教法灵活多样,生动有趣,学生学习文言文时才不会感到枯燥,自然而然乐学了。我们相信我们只要用心去做,必将迎来文言文教学的春天。
黄付军,教师,现居山东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