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新课程下的初中古文教学
作者:袁金瑞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其实人们已经开始注重古典文化的回归教育,注重古文化的继承与研究学习。要走出文言文课堂的沉闷,学生厌学的困难,就必须采用更合理、更兴趣化的教法,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习品位,同时又对学生智能开发起促进作用,古文教学新探也就势在必行。
(一)“趣”的导入
提高学生的兴趣是一门教学艺术,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生的最高境界是“乐”。学习变成学习的乐园,是文言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
1、古典影视文化探究。如影视片《三国演义》的不间断播放,基本采用文言对话,文言氛围浓,需要学生静心去观赏咀嚼,而且还配有字幕,再结合原著去阅读真可谓是相得益彰,互为补充了,更增强了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当学生看到“舌战群儒”时,更是为诸葛亮的英姿、谈吐而拍案叫绝,一时间班级名著《三国演义》几乎人手一本,蔚然成风。
2、成语探究。作为古文化的精粹浓缩——成语,可以说极富文言气息,几乎任何一个成语有它本身的特殊典故来源,值得一究,不仅可以让学生懂得它的含义,并且可以掌握更多的古典文化故事知识,真正理解并运用这个成语。当然,中国成语浩瀚如海,事先由老师做精当的收集工作,尽量贴近初中生的品味,能让学生愿意去“钻”。例如:成语“悬梁刺股”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一个历史典故,掌握了一个成语的运用,还记忆了文言知识,一个“股”字,是作“屁股”还是作“大腿”解释呢?再结合课文《口技》中的“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和《斗牛图》中的“尾巴搐入两股间”,自然,学生就意义清楚、记忆深刻了。
3、汉字来源探究。中国的汉字来源有四种方法:象形、会意、形声、指事,此外,再加假借和转注。例如,一个“忍”字就是刀刃放在心上还能挺得住就叫“忍”;一个“纪”字就是用左边的绳子把自己捆绑约束起来就叫“纪律”……多么形象而有文化底蕴的汉字古来源呀!通过许慎的《说文解字》和现代的网络通讯,可以收集到很多,同时,老师在班级里采用猜字的形式,学生们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也高了。
(二)“量”的积累
兴趣是基础,有这个基础,也才能有量的扩展。
1、“量”的精选。要做好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原则必须是“适中”(适合初中生的口味,是初中文言文的适当延伸),太难或太易,都可能没效果,甚至起反效果,降低学生的兴趣,我们收集近一百篇有针对性的小古文,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古文观止》,深浅搭配不一,并配有少量练习,分期给学生指导阅读,这样做不仅让学生能从量变到质变,同时也兼顾了应试,何乐而不为,应该是一种明知的选择。
2、“量”的精讲。对于古文的理解有相通之点,一些基本、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还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所以结合课内再扩展到典范的课外,学生就更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掌握和运用了。这一阶段,去备一些典范的课外古文上,再加以讨论收取反馈意见。当然这些精讲的文言文一定尽量做到有以点带面的效能,否则就是一种堆砌。还有,这种教学不要定位太高,没有必要把太多文言知识都放出来教。初中的古文教学只要教会入门的基本方法,更深的知识应留待以后,或者通过量的自我阅读积累来自然提高。
3、“氛围“的营造。比如可利用时间开展古文艺术周,语文课上十分钟讲古文故事;刊出古文特刊(组织评比);张贴古语宣传语;尽量把教室装扮得古色古香;有条件的甚至在课堂来几句“之乎者也”的对话……,真正让学生在这种古氛围中去乐,去“玩”,去感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素养。
(三)“用”的深化
“学以致用”,即学生的目的就在于运用。虽说古文创作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但古文学习的历史却将一直延续下去。纵然我们今人复古的现象没有必要,但适当的用古文写作不仅有必要,而且能让我们真正窥见古文更深的底蕴。所以,有了兴趣的培养。量的积累后,最后的研究教学阶段便是提倡“用”了。
1、句子的转换。通常我们要做的是“古译今”,我们反其道而行之“今译古”,由老师提供现代化汉语句,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古文知识合理地译成古文句。
2、小古文写作。有了上阶段的“今译古”,自然小古文的创作就会“水到渠成”了,但毕竟对于古文知识尚浅的初中生来说,是一种难度较大的“挑战”,因此,老师基本不作严格要求。通过信息反馈,到初二、初三年级基础较好的学生能通顺地写出三四百字(当然时间是宽泛的),对于初一学生和基础较差的学生就有点被动了,难以完成,这很正常,也很合情理。同时,也有收获,其中还涌现出少部分优秀的有创意的佳作。近年来,我们高考中不亦涌现出小部分古语作文,而且还有得满分的呢?再试想,一个能轻熟驾驭文言写作的人,他的古文还会差吗?他的文化底蕴还会差吗?……
“用”是最高目标,但并不是说古文写作便是研究中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毕竟这是一种高难度要求,我们鼓励学生去尝试,甚至也想挖掘有潜力的学生作更高的培养。
无庸质疑,应试教育盛行的今天,数理化因拉分大而广受重视,有的学生三年初中不要说看过四大古典名著原文与《古文观止》之类文章,甚至可能连孙权为《三国》中人亦或《水浒》中人都说不清楚,这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悲哀呀!因此,改变中学古文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自主性,使他们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便是迫在眉睫的事了。
袁金瑞,中学教师,现居浙江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