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药》的教学尝试
作者:张海珍
小说在写作技巧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设置了明暗两条线索。明线围绕华家的活动展开,着笔丰而显,易读;暗线围绕夏家的活动展开,着笔简而隐,不易把握。
还有情节问题。全文四千多字——长,如何让学生轻松快捷地分出情节发展段落?
其次是人物形象问题。还有文句赏读问题。
以上按难易排队的五大问题要在三节课内完成,任务重,时间紧,因此课堂常紧张忙乱沉重不堪。在设计这篇课文教学思路时我一直想摆脱这种困境。在刚刚结束的《药》的教学中,我做了一次尝试,此次尝试总体思路:一是化难为易,从询问人名儿和人物之间发生的关系切入,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小说主题;二是妥当处理全局和具体问题,情节和线索当属全局问题首先解决,人物生动性问题和语言特征问题作为具体问题最后细说。
教学流程如下:
一、主题的理解分析:
1.一上课就请学生说出小说中出现的人名儿。(以课前布置预习为前提)
回答如下:华老栓、康大叔、华大妈、华小栓、花白胡子、夏瑜、驼背五少爷、二十多岁的年青人、夏四奶奶、夏三爷、阿义。
学生轻松完成,列举全面。
老师再引导学生分类整理:
华:老栓、大妈、小栓
夏:夏四奶奶、夏三爷、夏瑜
康大叔
茶客: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多岁的年青人
阿义:没有正面出场
2.请学生分析这些人如何产生联系。老师帮助整理如下:
①华夏两家因“人血”产生联系。
②康大叔杀夏瑜,卖血给老栓(杀人卖血)。
③茶客对华、夏、康加以评论。
④阿义在牢里监管夏瑜。
3.老师引导学生整理这些联系的阅读感受。整理如下:
①华家与夏家因血药产生联系分析:
提示:夏瑜的血在文中的名称可为“药”。
华家把革命者夏瑜的人血当药吃进肚中这件事情:从人性上感受为人性残忍;从他们的思想认识上来说,不清楚革命的受益者是自己,麻木,不觉悟;从治病的客观效果来看是被愚、被骗。
夏瑜为百姓革命流血,血反被受益者吃掉,可见,革命没有得到群众的理解,革命没有发动群众。
②康大叔对夏瑜实施杀人卖血的分析:
从人性上感受:人性残暴。
从本质上分析:镇压革命。
康大叔对华家实施卖血害命分析:
从表面看:善良救人。
从结果看:谋财害命,虚伪欺骗。
③茶客的态度分析:
批叛夏瑜:对革命不理解。
祝贺老栓:麻木不觉醒。
支持康大叔:人性残忍,助纣为虐。
④阿义与夏瑜:
阿义打击夏瑜,夏瑜劝阿义革命。
⑤夏瑜与家人:
三叔出卖侄儿:不理解不支持革命。
母亲羞愧、迷茫:不理解革命。
这些分析在讨论中进行,一部分结论是由学生自主分析出来的,一部分是由教师作些归纳提升得出的。所有的结论学生都能很快理解。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再补充写作背景和夏瑜原型。介绍孙中山发起的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失败结局。秋瑾作为同盟会会员,于1907年在浙江起义,就义于浙江绍兴古轩亭口。这两项内容的补充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至此,小说主题这个深刻而复杂的论题得到解决,最后总结陈词可如第一段所述。
二、情节与线索的理解和分析:
以华家为准,情节发展情况如下:
明线:买药——吃药——谈药——上坟
以夏家为准,情节发展情况如下:
暗线:被杀——被吃——被批叛——上坟
两线的情节发展巧妙配合,缺一不可。
综合以上所有内容板书设计如下:
明线——华:吃血(药)[人性残忍;麻木不觉醒]买药-吃药-谈药-上坟
暗线——夏:流血(药)[得不到理解,脱离群众]被杀-被吃-被批判-上坟
康:杀人卖血(药)[人性残暴,虚伪欺骗]
茶客:批判夏瑜,祝贺老栓,支持康大叔[麻木不觉悟,助纣为虐]
通过以上分析,小说的线索、情节构成、主题三大问题都得到解决,而这些任务在一至一节半课内可以轻松完成,解决了这三大问题也完成了对小说的重难点和总体把握。还剩人物形象和语段赏读,这得具体到课文中的一些字词、一些语段中,在余下的一半时间(一节半课)里跟学生一起寻找,朗读,理解,分析,想象——披文入情、披文入理,遵循常法,不具体叙述。
张海珍,教师,现居湖北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