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新课改中语文教师的定位
作者:崔红耀
一、以“三维目标”框定角色
新课程标准提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知识与能力仍排在首位,因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语文课改并非是反传统的,也不是“创新理念”,它是在前人实践与探索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应搞明白新课标中“三维目标”的要求——注重学生基础学历的提高,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关键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进一步理解新课改的精神,把握住语文学科的特性。教师既是学生探究知识,产生新知识的合作者,又是培养情感、价值观的灵魂塑造者。
二、课堂对话中的“首席”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但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不到发挥,课堂上教师迷失了自我。该讲的不讲,该批评指正的免了,甚至有些教师连讲台也不敢站了,似乎一“站”上讲台,那就是“满堂灌式”的老陈旧了。还有一些教师认为语文课改的导向就是上讨论课,只要能展开轰轰烈烈的讨论,只要几个学生能答出几个不同的答案,提出几个标新立异的问题,就是培养了学生能创造性思维,在廉价的表扬声中热热闹闹地结局,致使语文课改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提倡民主开放的课堂,反对走主宰的教学。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时,既要尊重学生权利,又要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既要积极引导,又要关于沟通交流,这一切依赖于良好的课堂纪律和白觉的教学秩序。由此可见,教师是课堂对话交流中的“首席”,应具有“控制”意识。
二、课堂教学的“服务生”和“执导”
新课程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倡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和过程。这就要求了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因为采取探究式、参与式学习方式会使课堂中出现不可预测的因素,导致教师在课堂中很难把握时间的分配,多数情况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内容纷繁复杂,层出不穷,甚至一些跨学科的问题,语文教师无法解释或判定,出现了不可控制,甚至放任自流的局面。
怎样避免教学过程中的不可控制局面和表面上热闹,实则空洞,获之甚少的问题呢?我想语文教师既要做“服务生”,又要做“执导”,教师要把握好预设与非预设之间的“度”。要立足于自己的学生现实,教师要预设(一)教学目标,(二)探究问题,(三)课堂情景。其中第二点就是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意识、直接经验、生活环境等。也就是传统的“备学生”。其中第二点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的问题,所预设的问题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既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又要及时使学生发散的思维迅速集中,控制局面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
三、课堂教学的“决策者”
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表现为老师有更大的自主性,将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个决策者,而不是一个执行长官,语文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新知识的过程,教师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主体而存在。在这种课程环境下,教师具有创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需要教师创造班级气氛,创造新的学习环境,设计切实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
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具备两种行为:管理行为和教学行为。教师在选择教学行为时,一定要关注学生准备程度,即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动机准备与知识准备。因为不同阶段的学生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的,所以,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行为时,还必须研究学生的准备程度。因为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是不相同的,所以,在选择主要教学行为时,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去按自身的优势来选择合适的教学行为,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所以,封闭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有可能搞活。开放的课堂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语文课是最具有魅力的课程,语文教师的教学决策,应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由此可以说:语文课的每一节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语文教师要努力学习,要进一步理解课改精神,逐步完善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发挥创新意识,反思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审视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塑造自己的新角色。
崔红耀,教师,现居河南宝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