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让语文教学行走在智慧的路上

作者:盛海英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是充满智慧的课程,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老师带领学生超越知识,共同走向智慧的过程。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行走在智慧的路上,我想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关于文本——个性解读
  
  实施有效的问题教学,最关键的莫过于对文本的解读了。语文教师要能沉到教材中,钻到语言文字中,深到思想内容中,去把握教材的独特个性,用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设计教学思路,做到流程清晰,重点突出。进入教学之前,老师必定是文本解读的第一责任人。有了教师对课文的个性解读才会引导学生课堂深刻感受。解读文章可以从文章大的方面(比如结构、语言特色、思想情感)下手,也可从细微的字词方面细心揣摩品读;还可紧抓具有引领性的词语作为全文切入点。教师备课时可从大的方面一步步阅读文本,一步步进入文本,自然地把这三点作为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上课时并引导学生思考这篇,这样文章的学习目标,学生由于我平时的教学引导与渗透,能够自然地与我预期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而伴随着问题的步步深入,出彩的便在文本的细微处了,这细微处其实正是三个目标中最耐人寻味的语言了。我至今还记得说到北海公园的琼岛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便引导学生品味其中吸引人的拟人化的动词,在想象品读时,学生读出了琼岛朦胧中的飘逸之美,她仿佛就是一个蓬莱仙子般出没在同学的视线里。当然这个过程的生成其实就是要求老师在课前完成从“搬”文本到“思”文本的过度,不拘泥于文本,要能用智慧的大脑学会独立思考文本,用质疑的思维解读文本。我想教师首先要用智慧教语文,从而才能让学生用智慧学语文,品语文,而这就是取决于老师对文本的个性深度解读。
  
  二、关于问题——生成、归类
  
  陈校长所提出的让学生在课堂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问题驱动课堂,拓宽学生思维渠道,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失为语文有效教学的上上策。
  在以往,经常性听到学生在抱怨语文课堂老师讲的和考的完全不同,学生在完成现代文的阅读时几乎找不到老师出现过的题目,听与不听,学与不学,几乎一个样。每当这时作为语文老师我觉得是很痛心的,学生明摆着说语文课就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吗?所以在揪心之际我们要反思语文课到底要给学生什么。
  我想最关键的是我们的课堂一定得让学生思维动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质疑问难。这样的课堂定是学生的天堂,他们在此自由讨论质疑问难,这样的课堂主人定是一群求知的学生,学生在此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一旦养成了思考进入文本的习惯,那么考试的时候自然而然和命题老师的试题接轨,长此以往学生既锻炼了思维更解决了答题不得要领的困惑。所以要让学生自己在感知、思考、质疑、讨论等活动中,体验兴趣,感悟知识,学会方法,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
  为了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也许我们要做到: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不要匆匆走过场,图形式。二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启发,因为碰撞才能产生火花。三要引导学生往深处想,不能浅尝辄止,如第一轮学生提的问题就比较简单,停留在语言的表层,这时教师没有满足,而是用一番语言再次激励学生往深处想,提出更高水平的问题。有了教师的导向和激励,学生思维就有了方向和动力,就会逐步走向深刻。
  当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生会提出很多或琐碎、或笼统、或不着边际的问题,那这时候的教师一定不能袖手旁观,要知道教师在课堂中机智地处理老师预设和学生生成的矛盾和关系,对于课堂教学的推进是至关重要的。这时教师一定要及时地加以归类,或转化或提升或趣化,让学生的问题不自觉地进入你事先设计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中去,这样教师预设的问题和学生的问题自然结合,因为问题是从学生中来的,学生当然很感兴趣,主动性、积极性和以往相比会成倍增长,这样的课堂已经完成了一箭双雕的飞跃。教师在课堂上教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两者机智地结合才会构成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关于有效教学——倾听学生
  
  我曾研读过美国的有效教学的五大原则,其中有这样几条原则我不妨把它采用鲁迅的方式——拿来。教学是师生一种合作性的和生成性的活动,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对话使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思维,教学以课程为媒介使学生语言和读写水平得到提高。有效的课堂教学,关键看学生的状态。上海市教委公布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五条意见中也提到提高教师备课的针对性,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等建议。我想无论美国还是中国,我们在课堂中最关注的还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如何有机结合起来的,而我认为最关键的可能就是教师多一些倾听,少一些干预。
  语文课堂尤其需要老师甘于寂寞,学会倾听。老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应该是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死知识,让学生学会用这些方法去解决问题,所以老师要甘于寂寞,更多的话要让学生去说。不必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打断他们,让他们有充分的思想自由,耐心倾听然后适当引导,赞许或提出诚恳的建议。常常发现学生仿佛受到了鼓舞一般,思维也可以出人意料的活跃!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回答的倾听,就如同我们在等红绿灯的时候,虽然会很着急,但是,就等那一秒,学生就会有更多的勇气。老师要常以激励为主,只要学生能在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有所得即可谓有效教学。而很多时候我们老师语言还是太多,教学过程中启发太多,对学生还是有太多的不放心,有点束缚之嫌。
  当然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提到,“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总之长效、短效,大效、小效,远效、近效,皆可为有效。只要心中有目标,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文本,心中有激情,心中有责任,多学又多问,认真去实践,必然会有效!
  
  四、关于教师语言——情感至上
  
  语文老师课堂语言长期养成一个陋习:要么语言罗嗦重复,要么拖沓冗长,要么启发引导过多,要么平淡无味,要么孤芳自赏。总之课堂成了老师的领地,学生放不开,被老师牵绊太多。这样的体会也正缘于《北海的早晨》那一课的教学,当同伴委婉又切中肯綮地提出来后,我才意识到教师的课堂语言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此我开始在思考,老师的课堂用语是否应有这几个起码的要求。
  课堂提问的语言要简洁、明确,课堂教学的语言有抒情性,要有情感的感染力,课堂评价的语言要发自内心,要多样,富有变化,要充满激励性。
  学生发展走的是“成功是成功之母”之道,教师充满真情的激励语言能让学生不断获得走向成功的动力。我常发现语文教师是否带着情感上课会明显地影响着课堂效果,这份情感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还要有对文本和作者的情感。后者可以让教师更兴奋,更愿意把自己的所感所知传达给学生,成为课堂的原动力。还记得在上《项链》一课时,对此的感受很明显。比如在探讨女主人公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时,若怀着感情去看待她,我们就能把她读得更透彻,就不再是简单地指责她的“虚荣”,而会去设身处地思考她为什么会那样,同情之余也发现了人性中某些共有的东西,以及共有的困惑!用情感去触摸学生的情感,用情感去领悟学生的情感,用情感去交融学生的情感,这样的课堂,就能充满着温馨,充满着民主。
  要想教学生学会说话,使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提高,我们自已也必须要先会说话,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必须能运用自如。课堂上,时而以画入境地,如临其境,时而以读入境,以声传情,渲染气氛,学生会吸收运用,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所以课堂上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创造和突发的情境都成为了学生学习的资源。
  当我们有意识地去关注自己的课堂语言,我们的课堂教学便能真正做到真情流淌,灵活风趣,活泼自然,挥洒自如。
  所以,我记住了这样一句话:智慧要用智慧去启迪,人格要用人格去熏陶,情感要用情感去感染!教育是感染人的事业,那么,我们教师是否就该在课堂上去做一个有智慧、有魅力、有情感的教师呢?这样,每一天,都美丽着,每一堂,都开心着,每一天行走在语文教学之路上,你与学生都会“有效”多多!
  当然语文探索之路还很长,暂时还没有举步维艰的艰难,是因为我们前方一直有航海家引领着我们,我想我们会用心在这条路上行走,也用心在这条路上捡拾粒粒珍珠,或许当我们亲手穿接起它们时,它们便成了我们自己或手头或心尖上璀璨的财富。
  最后我想把语文组看作是一支意气风发的足球队,取胜的关键在于全体队员共同遵循足球游戏规则,精诚合作,协同作战,关键时刻任何一名队员被罚下场或消极对待,都有可能对整个球队形成致命的打击,都会让帮助我们的、关注我们的、支持我们的人大失所望,所以我们要坚定地携手一起走在我们智慧教学的路上,努力奋进。
  
  盛海英,教师,现居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