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对准文言文抡一抡三板斧

作者:佚名




  译文:武公和姜氏进出隧道都咏叹说:“大隧内内外外都喜气洋洋啊!”
  点拨:
  例1难点有3个,省主语中心语两个“都”,省谓语两个“不过”,分数表示法。例2难点是互文译法。这里着重点拨分数表示法。
  分数表示法有常式法和特殊法。
  常式法有两种形式:
  ①“几分之几”,与现代汉语格式相同。
  ②单举分子的数字加“分”。
  特殊法也有繁略两种形式:
  繁式:项目齐全分母+分+名词或量词+之+分子
  如“方今大王之兵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
  略式:项目简省,有四种情况:
  ①略分母后“分”字,分母+名词或量词+之+分子
  如本文“大都不过參國之一。”“參國之一”即“參分國之一”,翻译出来就是“国都的三分之一”。
  ②略分子前“之”字,分母+分+名词或量词+分子
  如“日行十一分度二”,即“日行十一分之二度”。
  ③简略两项,分母和分子之间只用“分”或“之”字。
  如“于舜之功,二十之一也。”即“二十分之一功。”
  ④简略三项,分母直接与分子结合,但是分母必须是“十”“百”“千”“万”等整数。
  如“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十六七”即“十分之六七”。
  例2难点有三,一是连动句式,二是互文见义,三是采用叠字渲染气氛。突破这三个难点,翻译才灵动活鲜。否则,采用直译法肯定是另一番意思,另一种意境。
  第三板斧名曰明章,劈向“生花妙笔”。
  先秦散文,喜用叠音美化韵律,喜用铺排张显文采,喜用对比突出褒贬,喜用譬喻形象说理。这些手段,大体上叫做章法,姑且曰之“生花妙笔”。阅读与鉴赏文章,明了其章法是必须的环节和功夫。
  关于叠音,本文所用不多,却很经典,韵律很美。“其樂也融融”,“其樂也洩洩”等句式略表一斑。关于铺排,本文不太刻意,略有体现而已。“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缮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初现端倪。
  关于对比,本文所用,观点鲜明,道理深刻。“欲与大叔,臣請事之;若弗与,则請除之。”不同的观点,“与”“弗与”,产生不同的行动和结果,“事之”“除之”。尤其令人寻味的是故事发展过程也是对比。“公”一步一步地忍让,突出了“仁义”、“厚将得众”,而“共”一步一步地进逼,表现了“不义不暱”、“厚將崩”。褒贬自然明了,岂不淋漓。
  当然,从整个故事来看,我们明白,“公”实在是狡猾奸诈至极,从问计—弃计—“伐”—“樂”。这是另一面。
  关于譬喻,本文所用,形象之至,精妙至极。看“姜氏何之有!……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庞弟乎?”“蔓草”与“寵弟”相提并论,所喻贴切不过的了。
  
  邓福喜,教师,现居广西钦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