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作者:蒋国华




  语文教学,说到底其实就是一种情感教育。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调动教材文本内外的一切情感因素,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提高学生,让学生总是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在“感动”中走向成熟。
  但是,受多年来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的教学往往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写作技巧的反复分析上,而忽视了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基于此,我认为语文教师必须紧跟语文课改的步伐,与时俱进,转变观念,让情感教育真正走入语文课堂。
  首先,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共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共同创建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情感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只有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有安全感,才会充满信心,思维才会活跃,才会向老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亲其师,信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而这种气氛的建立也需要借助于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眼神,激情的话语来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
  其次,语文教师要有热情,有耐心,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哪怕是所谓的“双差生”,只要老师能发自内心地去赏识他们,耐心地去引导他们,他们沉睡的求知欲望也一定会被唤醒。
  罗林塔尔效应实验证明,教师只有给学生自信,学生才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信任度越大,成就就会越高。陶行知先生也曾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都有成功的希望。除此之外,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学生细心地观察,耐心地教导,诚心地鼓励,真心地期待。
  总之,教师最重要的作用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要用热情赏识唤醒学生的自信。自信的人才会走向成功。
  第三,教师要变指令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尊重学生思想自由,鼓励学生抒写真情,给足学生挥洒情感、展示自我的空间。语文教师不是学生的“铁面判官”,而是一个热情的引路人。
  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尤其是当学生的答案与教师的“标准答案”不一致时,或者当学生的回答显得很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时,教师不仅不能“一棍子”打死,而且还应该给予学生热情的鼓励、耐心的教导、细心的呵护,存留其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
  我个人认为,教师如果做到以上几点,就有可能让情感教育真正走入语文课堂。而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能够有足够的情感交流与共鸣,语文课才会变得生动而有吸引力,我们的学生才会游弋其中而获得思想、情感的升华。
  
  蒋国华,教师,现居江西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