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语文课备课的两个要领
作者:黄 斌
一、遵路——把握课文内容结构
遵路,路在何方?作者思路往往表露在“文眼”上。何谓文眼?晋人陆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文眼”是帮助我们把握作者思路的路标。赏析“文眼”,就能理清思路,把握课文的内容结构。
如《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如果按“勤劳的一生”的线索去分析课文,把第二段至第七段的内容归纳到这条线上,是顺理成章的。但第八段以后的内容再归纳到这条线上就有点牵强。但是,如果把握“文眼”,抓住第七段末尾一句话“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作“路标”去分析,理解内容结构就平顺得多。从全文角度审视,作者既写母亲“勤劳俭朴”,更写母亲“宽厚仁慈”,两者结合来反映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全貌。没有像母亲这样的人民支持,革命不能成功,没有像母亲这样的人民奉献,社会不能进步。作者写《母亲的回忆》不仅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悼文,更是一部讴歌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交响乐章。文思探讨到此,要备好课文就容易了。再如《背影》一文。文章一开头就是一句统领全篇的“文眼”——“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的是他的背影。”这是第一次开篇点题写背影,以后全文围绕背影展开,从不同方面着力写父亲的背影。第二次具体描绘父亲的背影,第三次是写寻觅父亲的背影,第四次写在结尾,是回忆中浮现父亲的背影。从此思路探寻下来,内容结构就容易领会了,父亲的背影贯穿全文始终,是连结全文的线索,是作者立意的基点。把握好“文眼”去备课,能从整体感知课文,对《背影》认识也就深刻了。
二、入境——领悟课文内涵宗旨
怎样才能进入作者感情意境?作者的深情抒发,是帮助我们进入作者意境的航船。作者行文到动情之处,总会情不自禁地抒发内心的感受。体味这些抒发就能融汇到作者的意境中,就能准确领悟课文内涵宗旨。
如《记一辆纺车》,作者吴伯箫记叙了当年延安许多与纺车有关的事情,但纵观全文又会发现记叙的目的不在纺车。内涵是什么?教师如何备课?又怎样引导学生去感悟?按常规“倒箧倾筐”的串讲显然难达到目的。如果以文中的抒情为切入点,分析理解就能事半功倍。文章最后一句说:“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以此追溯全文,可见作者以纺车为线索,叙述延安大生产运动。显然,作者是被延安军民“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感动了,因而文章不是为介绍自己那辆纺车而写纺车,而是以厚实、深沉的感情去讴歌延安军民“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境界。理解了作者创作的意境,课文的内涵、宗旨也领悟了。又如《紫藤萝瀑布》作者从看花、忆花到思花,结构清楚,思路清晰,但主题却较难理解,仅从内容结构分析,学生领会肯定是肤浅的。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抓住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抒发出来的感情去分析,就能顺利进入作者创作意境。特别是作者最后抒叹:“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经历十年浩劫,痛失小弟,作者经受的磨难是巨大的,惨遭砍伐又回复生机的紫藤萝花启示作者由个人感情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作者写紫藤萝花,睹物释怀,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永恒。联系全文内容去品味抒发,融汇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题就清晰了。
遵路赏文眼,入境品抒发,对语文课备课很有帮助。要特别注意的是,遵路入境,需教师细细推敲,含英咀华,联系前后思想内容去探究,整体理解课文。否则,“好端端的‘文’斩头去脚,整体不见了,只是某个局部;某个局部也不是从整体去认知,从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辨证统一的高度去揣摩,去领悟,而是抠几个字眼徽言大义一番,支离破碎,碎尸万段。文章没有了,文味没有了,动情点消失了。”
黄斌,教师,现居广东高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