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为初高中作文教学架好桥梁

作者:胡雪峰




  我在初中任教多年,与初三、高一的学生接触特别多,从对他们的了解中,我越来越意识到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重要。近几年,我一直在这方面努力思考、研究,下面的陈述是我对初高中作文教学衔接的思考。
  
  一、注重把握初高中学生写作心理
  
  初高中语文老师只有认识初高中学生写作的个性心理特征,才能做好初高中写作教学的衔接。初高中学生并不是两个割裂的独立的群体,而是粘贴在一起的整体。如果初高中语文教师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么,初高中作文教学的衔接并不是一个难题,那为什么高一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迟迟不能适应高中的写作呢?因为初三语文老师一味地强化训练中考作文,不顾及高中写作的过渡,而高一的老师极其忽略他们的心理变化与需求,作文教学也只围着“高考”转,心中无“生”,教中无“生”。这样,当然就会出现断裂、脱轨的难堪局面。
  
  二、初高中课标关于写作方面的对比和分析
  
  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7-9年级写作目标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写作的目标来看,两者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思想内容方面,高中要求更高,理性思考成分居多。在思维品质方面,高中要向形象、逻辑、创造性思维发展。在写作品质方面,初中注重养成教育,培养写作的好习惯,高中注重创造性,趋向主动,有感而发,成为心理表达的需求。在表达方式方面,初中能运用,初步掌握即可,而高中需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在语言表达方面,初中注重文从字顺,而高中则要求表达准确、鲜明、生动。在写作数量方面,高中增加了一万字的练笔。
  由此,初高中作文教学衔接的目标与方向明确了,高中作文无非是更广更深更复杂,那么初中教师就应分阶段有针对性地扩大学生读写量,加强引导,注意顺应写作的一致性和相似性,自觉地自然地往深度广度过渡。
  再看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与中考作文的加分等级(以广东省为例),两者间几乎是相通的,这也给了我们语文老师很大的启发。
  
  三、初高中作文教学衔接方面的思考与策略
  
  第一,从作文教学的宏观上来说,注重文化修养的连续性和延伸性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在立意取材方面增加深度和广度,从根本上解决初高中作文教学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而“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这个时代是中西文化大融合的时候,但作为一名中国人,切不可舍弃本民族文化的精华。李宗桂教授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曾将其归纳为八点:自强不息、正道直行、贵和持中、民为邦本、平均平等、求真务实、豁达乐观、以道制欲。作文教学的理想目标是: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张晓梅、张英宏编)。文字淌于自己的笔下,情感源于自己的心中。这八点不但为学生的人生导航,而且也为写作立意提供了依据。
  积累运用前人的知识是文章的重要前提。初中教材中涉及了儒家作品《论语》,教师可借机让学生略读整部作品,收集儒家有关的史料,了解其君子人格、内圣外王、正己正人、穷独达兼、重义轻利、刚健有为、追求群体和谐等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对于诸子百家其它的积极思想也可引导学生粗略了解。
  初中教材还涉及很多中国历史名人,他们的思想、人格等都给写作带来哲思,如《杨修之死》中的曹操“妒才”,而历史上的曹操用“唯才是举”纠正腐败。……外国作品又是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窗口,如高尔基、培根等。综合学习的内容大都涉及“文化”,老师若好好利用,能极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初中生与高中生在写作上最大的差异是:立意幼稚、浅易、狭窄,选取材料不广泛,表达的主题不深刻。这是思维幼稚、感性、积累不够造成的。如果初中语文老师注重顺势从广度深度上让学生积累经典语言、文化材料,让学生了解、吸收先进文化思想,那么就会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在初中作文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要有衔接“意识”,须注意好以下几个方面。
  1、思维品质的衔接注意由直观性、灵活性导向独立性、深刻性。初中学生想象丰富,模仿能力强,可训练仿写等。到了初二、初三,他们也能见事议理、谈出个人见解,老师适时抓住契机,从生活引发、从阅读触发,必能选取最佳角度,表达出自己复杂深邃的思想感情。
  2、表达方式由能运用向灵活运用、综合运用过渡。初一、初二侧重提高学生叙述、说明、描写的能力,树立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意识。到了初三侧重提高议论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能力。
  3、语言上,从文从字顺向准确、鲜明、生动方向攀升。语言的引导、训练是个长期的过程,从积累、仿写,到灵活运用是一个慢慢锤炼的过程。曹雪芹写《红楼梦》是“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因此,培养学生修改的习惯很重要,可由互评互改过渡到反复琢磨、独自修改。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只有当我们各个学段的学生能顺利过渡、尽快适应,不怕作文、喜爱写作时,我们的学生才会“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现”,语文老师才会看到“文呈百态尽摇曳,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可喜局面。
  
  胡雪峰,教师,现居广东惠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