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段杨慧




  随着因特网的诞生,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随之开始了。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各门功课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学的中心任务不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教学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在信息社会中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在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下决心努力钻研,以期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
  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目的。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是人文范畴中的一门学科,教材中有文质兼美,充满诗情画意的诗歌、散文。那朦胧幽静的月下荷塘,高大巍峨的雨中泰山,都令人无限神往。但传统课堂教学往往受教学手段的限制,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常常是表层化、抽象化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种情况就可能人为改观。把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以美妙和谐的音响,化抽象的语言为形象的图像,创设出最佳的情境,以直观的形象触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以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理性的思考,从而达到对作品深层的理解与感悟。例如,我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时,先以一组秋天的图片导入,再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老师范读。又如,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设计了以“领袖风采”导入新课,以《东方红》为背景,展示了毛泽东不同时期的照片,让学生充分领略一代伟人的气度。由此猜想伟人笔下的文章应该是什么样子?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点,提高课堂效率。
  
  在传统统的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难以理解和接受,成为教学中的难点。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感官获得多重刺激,使教学中的重难点直观化、具体化。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顺利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黄河,母亲河》时,学生们大部分都没有见过黄河,所以我一开始就播放了一段黄河的视频。然后根据学生课余收集的资料分别设计了“黄河溯源、走近黄河、关注黄河”三个环节,运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角度黄河的图片和有关资料。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激起了学生探索黄河,保卫黄河的热情。我想,此时学生面对作文本肯定有话可写,有情可抒了。再如,在教学《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时,如果仅仅把它当成一篇说明文讲,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也很难体会其意境、结构之美。所以我在备课的时候,先查找到有关苏州园林的影像资料,在上课前引导学生跟着解说游览一番苏州园林,然后按课文的内容精选了能够展现苏州园林特色的图片制成课件,再理解课文的内容,顺着作者的思路把它和北京的皇家园林进行对比,这样一节课学生既学到了说明文知识,又游览了苏州园林。再如:在教学文言文《木兰诗》时,我大胆的运用多媒体,将跨越千年的古人墨迹再现于学生面前,如:花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奔赴前线途,十年征战等等。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三、利用信息技术,建构学习空间,拓宽教学广度。
  
  语文教学如果仅仅依靠教科书、参考资料的信息,那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此时,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空间。网络包括了丰富的资源,利用搜索引擎可以查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还可以从网上下载素材,整合成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课件。我在上面所举的例子中使用到的课件,大部分都是这样做成的。同时,利用QQ,电子邮件还可以和同行、专家联络一起探讨教学中的问题。三年来,我还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网站(网址:http://jsdyh.pkm.cn),收集了很多美文,课件,教案,同时还设立了作文专栏,帮学生在网站上发表白己的作品,比如:陈立波的《惭愧》、《风雨交加的夜晚》,刘明月的《校园为谱荣填曲》等。可以说网络是我们教学时的“一桶水”,它让我们的备课得心应手,上课自然也就游刃有余了。
  当然,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虽然给语文教学开辟了一条新路,但千万不要追求形式赶时髦。我们必须明白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千万不能忽略了语文的学科特点,“听、说、读、写”还是根本,多媒体教学不可能取代学生的文本阅读。
  总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信息技术用于教学,不是一种奢侈的摆设,更不是一种高科技手段的炫耀,而是一种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简便快捷的工具,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未来社会对教育的呼唤。为此,我们必须会用它,用好它,让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段杨慧,教师,现居山西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