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使语文课活起来

作者:陈 军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发带来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春风,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满堂灌”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枯燥、古板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怎样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经过实践证明,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情境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在教学《端午日》一课时,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记者采访的形式,女同学当小记者,男同学做被采访对象,老师先问:“被采访对象最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学生答:“最好是一位老大爷。”我接着问:“为什么要是老人,而且是老大爷呢?老奶奶不行吗?”学生回答:“老大爷阅历深、见识广,过去老奶奶参加社会活动比较少,可能对端午日赛龙舟的情况了解不多。”老师加以肯定后提出活动的要求:“女同学当小记者要认真看课文,这样才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能通过采访,让大家对湖南人民端午日的一系列文化活动有所了解;男同学做被采访的老大爷,也要认真地阅读课文,可不能被小记者们难倒啊!”之后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然后进行记者采访活动。
  通过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小记者们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了一个个问题,诸如“为什么要在端午日妇女和孩子的额上要用雄黄蘸酒画个王字?”“为什么要在端午日进行赛龙舟活动?”“赛龙舟活动是怎样开展的?”“赛龙舟活动有哪些人观看,当时的气氛怎样?”“龙舟比赛胜利者有什么奖赏?”“出了那么多的力,最后得到的奖品是不是太少了?”“赛龙舟结束后,人们是怎样庆贺的?”“你能不能描述一下军民追鸭子的情景、场面?”……“老大爷”们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原有的知识积累一一作了回答。老师也参与其中,作适当的点拨和点评。这样,学生就把老师想问的、想讲的教学内容全部解决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只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体。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学生在课堂上众说纷纭,语文课堂就能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如教学《狼》专题,我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头行动,进行准备;有的收集有关狼的图画、照片,将优秀的图片分类整理后,同学之间交换看。有的收集有关狼的诗、词、散文,整理成册,让学生放声朗读,以体悟其感情、韵味。有的请教生物老师,了解有关狼的生长环境、特点等,有的收集写狼的文章,进行编辑,配上插图,制作一期“狼”专题的手抄报。将制报的构思说给大家听。整个专题,学生不仅学习了蒲松龄的《狼》、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而且还通过查阅各种参考资料,比较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的差异及文学作品和科学资料中所表现的狼的不同之处,更全面更科学的掌握了有关狼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又开展了辩论会,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品质得到了培养,进一步懂得了要辩证地分析和看待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如何学好语文?《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例如:教学《七颗钻石》,在课尾我设计这样一个练习:托尔斯泰在写作这篇童话故事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我们一起跟他合作一下,展开合理的想象,使这篇童话故事更生动、更形象、更感人。这种拓展训练,不仅使学生在原文主题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挥想象力,打破了思维定势,而且又无异于一次口头作文,可谓一石三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喜的情境,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赞可夫语)。在教好文章本身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形成对新事物的认识。如教学《伟人细胞》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完全认识了贾里:他是一个自信心高,不切实际,但有上进心,本质不错的人。那么你从贾里的故事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这样让学生的思维触角由书本伸向社会现实,伸向灵魂深处。
  
  陈军,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