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作者:胡守明




  《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其语言凝练而又富有动感。这诗一般的美文,我采用“一线串珠法”来进行教学。听、说、写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三颗珍珠,我用美读这根主线将它们串连起来,构成一把教读美文的金钥匙。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运用了听读、说读、写读的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
  一、听读结合,感知文意
  1、把握感情基调:教师播放课文录音,用多媒体展示: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地击鼓场面。并配上激昂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学生听课文,感受画面,然后仿照录音大声朗读课文,并揣摩各部分朗读时的语速、语调以及饱含的情感。比如:鼓声响起之前这一部分,朗读时应该语速较慢、沉稳有力;鼓声响起来这一部分,语速较快,语调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下之后这一部分,应该语速舒缓、语调轻柔,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体会作者对生命力量的赞美之情。
  2,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读完课文之后,老师检查学生对内容的感知情况,要求学生用“评点式”的语句对腰鼓进行概括,可在“腰鼓”一词前添加修饰语,进行评点。如“生龙活虎的腰鼓”,“让人难忘的腰鼓”,“催人奋进的腰鼓”等等。
  二、说读结合,理解内涵
  1、赏画面: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文中壮阔的场面,教师先让学生找出文中
  精彩的场面描写片段,反复朗读,让优美的文字在头脑中逐步变成感人的画面。然后教师展示三幅场景图片,让学生选择课文中的文字对图片进行解说。
  图片一:高梁地旁,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忘情地捶着鼓。
  图片二:长着酸枣树的山崖旁,一群后生狠命地捶着腰鼓,旁边是若有所思的观众。
  图片三:这是一个特写镜头,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在没命地捶着腰鼓,镜头不时定格在他们的胳膊、腿、全身。
  教师按照自然小组将学生分成三组,各小组选定上面的一幅图片,根据图片内容从文中找出配音文字,反复诵读,并揣摩其读法。各组推荐演读选手和点评选手各一名。各小组准备就绪后,由该组演读代表按照本组揣摩出来的读法,深情演读,然后由点评选手点评其读法。
  2、说疑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同的学生,对文本解读的角度和深度可能会不一样。并且本文意境雄浑,内涵丰富,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要透彻领悟课文内容可能还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鼓励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并提出在解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教师都先请其他同学来解答。若有不准确或不全面的地方,再由教师补充。
  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其他同学都感到有难度,找不到突破口,就先由老师点拨思路,然后师生共同解决。
  如果老师认为有必要弄清楚的问题却被学生忽视了,就由老师来质疑,学生答疑。例如:安塞腰鼓的场面背景选择一片高梁地有什么作用?(师提示:可从场景与人物的关系,场景与艺术的关系等角度来思考)“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句话是否有“褒北贬南”的意思?(师提示:江南有江南柔和、多情的风格,西北有西北粗犷、豪放的特点,不能简单的评判其好坏。)……这些问题,由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后解答。
  3、品美点:本文不论是在遣词造句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是很讲究的。
  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文中的语言美和手法美,提高阅读审美能力,教师让学生多角度地自由赏读,感受文中的美点,并要求用“我认为……值得品味,因为……”的句式说出自己发现的美点。
  教师先出示一个范例:
  我认为“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句值得品味,因为它运用了“冰冷——燥热,恬静——飞溅,困倦——亢奋”三组反义词,形成强烈地对比,写出了安塞腰鼓豪放、火烈的特点。
  学生们思考成熟之后,可能会说出这样一些句子:
  我认为“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这句值得品味,因为它运用三个动词,写出了安塞腰鼓那种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
  我认为“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句值得品味,因为它使陕北农村艰苦条件与他们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表演形成反衬,表现了他们潜在的伟大创造力。
  我认为“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一段值得品味,因为它两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后生们捶打腰鼓时豪放、壮阔的场面。
  ……
  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在阅读中,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才能领略到作品中的无限美点。
  
  胡守明,教师,现居湖北松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