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作者:林加生




  朱作仁先生指出:“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准的重要标志。”语感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把握的能力,是经过长期的语言训练而逐步养成的,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语感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来如下方法。
  
  一、感情朗读,训练语感
  
  学生必须完全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以一种强烈的“作者意识”突破静态和物化的“文字相”,与之合二为一。叶圣陶先生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宛处还他个委宛,诸如此类。”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它们作为语感材料,指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尽情感受和领悟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使其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音的音韵变化中,悟出语言的内涵。如:《桂林山水》一文中,出现六个句子是桂林山水的特点:“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在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时,可以引导学生重读“静、清、绿、奇、秀、险”。在体会作者感情时,可以把重音移到六个“真”字上,让学生感受到眼前的“真情实景”,从中产生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之情。学生在读中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自然培养了学生语感。
  
  二、品味词句,训练语感
  
  课文中的有些词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我们必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味,挖掘词意,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锤炼学生的语感。我们可以通过换词比较的方法,体会用词准确。如教学《燕子》一课,“蔚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这句话中的“痕”与“根”,教师特别提出来做比较,让学生体会“痕”字,把处于高远处的电线只能隐约可见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挖掘“痕”字,让学生懂得了如何用词语来准确地表情达意。学生在比较、揣摩、赏析中,发掘文章的意蕴,养成准确用词造句的好习惯,锤炼学生的语感。
  
  三、创设语境,训练语感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训练学生的语感必须把语言的理解,与情感的体味结合起来,透过文章的字句感受作者情感。在语感训练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感情的触发点,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教师优美的描述美的意境,把学生带进意境,用美感来感染训练语感。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师描述“贪婪地吮吸甘露”这句话:“细雨如丝,杨梅树从沉睡中醒来,需要大量的水分,春雨来了,多甜美啊,杨梅树贪婪地吮吸,像婴儿吮吸母亲的乳汁一样,吸得多高兴啊!”在这样美的描述中,学生感受到杨梅树贪婪吮吸甘露的美景图,感受到物美、情美,从中获得语感。
  
  四、展开想象,训练语感
  
  获得语感的重要渠道是浮想联翩。抒发作者感情的词,在文中所表达的意思非常丰富,必须引导学生沿着文章思路,在想象中加深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重点词。如教学《白杨》中的一段话:“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坐几天火车,还要再坐几天汽车。”重复出现三个“只晓得”,词义浅显,这段话却是理解的难点,“只晓得”中含着“不晓得”的内容,也是爸爸要让孩子知道的,引导学生想象“他们只晓得____,不晓得____;他们只晓得____,不晓得____;他们只晓得____,不晓得____。”通过展开联想,把接近的事物与理解对象联系起来,达到深刻领会内涵,体验情味,产生丰富的情感,促使语感的形成。 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总结、运用语感训练方法,切实加强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重视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促进学生更高层次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
  
  林加生,教师,现居福建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