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语文教科书中的名家之错
作者:姚 杜
1.“树林荫翳”(《醉翁亭记》)中的“荫翳”,初中语文课本注释:“形成一片绿荫”。“绿荫”不规范,现代汉语中只有“绿阴”。古汉语中的“荫”是动词:荫被,覆盖。“荫”“阴”似是而非。
2.“凭白无故来找茬,我刘同吾也不是好惹的!”(赵柯《原谅残酷》。《十月》1998年第6期第205页)“心想,凭白无故的好事,上电视的事,为啥要让给我们这些可怜虫!”(陈应松《剪彩》。《小说》1996年第6期第45页)“有的人,凭白无故也要出汗。”(吕新《光线》。《花城》1995年第3期第85页)。这三例中的“凭白”应是“平白”:无缘无故、平空。汉语中有“平白”,没有“凭白”。“凭白无故”应作“平白无故”:“平白无故的生出这等毒计。”(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五十回)“眼看平白无故被他们拿去。”(梁斌《红旗谱》32章)
3.“……看那电影广告栏目,是上边有一小则寻人启示……”(王安忆《荒山之恋》,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48页)“每天读报从天气预报一直读到广告和寻人启示”。(陈染《一位女作家日记》。《作家》1994年2月号第60页)“许法官说,可是报社不是已经登了道歉启示吗?”(裘山山《胜诉》。《十月》1998年第6期第129页)以上三例的“启示”都应该是“启事”。“启事”是“启”的陈述义:为了让人知晓某事而公布的告白、声明。“启示”则是打开义,即启发、开导人的思路,使之有所领悟、觉醒。二者不仅意义不同,构词方式也迥异:“启事”是动宾结构,“启示”则是联合结构。
4.“遥想当年孟良崮激战前夜,她为地下交通站送情报,16岁的少女一诺千斤,翻山渡河往返120里”(纵横《女犯三人谈》。《文化与生活》1996年8月号第37页)“一诺千斤”应该是“一诺千金”。“诺”:应承,答应。“许诺”、“承诺”等都是与之有关的词。“千金”:很多钱。汉代以一斤为一金,千金就是一千金。“一诺千金”是说答应别人一句话,顶得上一千金那么贵重,形容说话算数,极守信用。如:“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5.“……你可以用语言对付语言,让它们互相撕杀,把自己的空虚和逃避掩饰起来……”(徐友渔《语言》。1999年12月29日《南方周末》)“经过半小时残酷的撕杀,伤亡很大。”(魏碧海《平型关大捷》。《人民文学》1995年8月号第72页)“撕杀”应该是“厮杀”。“厮”的含义是互相,组词:“厮混”、“厮打”、“厮杀”;“撕”,是用手使东西分开或破碎。“厮杀”虽是双方交锋,但方式可能是互相碰撞、扭打、射击,其结果不一定是破碎、分开。故“厮杀”不能用“撕杀”。
6.“甲板上有美女凭海临风,玩笑嘻戏”。(张欣《浮世缘》。《上海文学》2006年2月号第15页)“鸢孩抬头看了平南的日光,嘻戏地抢来的花儿一枝枝插在他们头顶……”(阎连科《四号禁区》。《昆仓》1995年第3期。)以上“嘻戏”应作“嬉戏”。“嬉”:游戏、玩闹、“嘻”:象声词,形容笑的声音,如“嘻嘻哈哈”。“嬉”与“嘻”不能换用。
7.“还是不要了,他女朋友脾气古怪,打电话催他,又要惹事生非。”(周洁茹《不活了》。《收获》1998年第6期第87页)“……另一个却是出了名的捣蛋鬼,三天两头在外惹事生非。”(黎峰《四二四疑案》。《啄木鸟》1992年第1期第57页)“驻日美军又在冲绳惹事生非。”《人民政协报·驻日美军又在冲绳惹事生非》1997年2月12日)成语“惹是生非”:招惹是非。“是非”的词义有:事理的正确与错误;因说话而引起的误会与纠纷。成语中的“是非”:“惹出和产生的都是贬义的麻烦。”“惹事”可单独使用,与“惹是生非”含义相同。一旦作为成语,就只能是“惹是生非”了。如:“你这样大了,一天还惹是生非。”(巴金《家》二一)“但我是决不来做这样侵犯傻子的事了,莫管目前闲事,免惹他日是非。”(鲁迅《两地书》一二五)
8.“安立即在电话中破啼为笑。”(田柯《下场》。《收获》1996年第3期第174页)句中的“破啼为笑”系“破涕为笑”之讹。成语本意是止住泪水,不是停止啼哭,故应用“破涕为笑”。
姚杜,教师,现居贵州松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