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新课标理念下的作文教学探索

作者:孔丽玲




  语文新课程标准规范着高中语文教学。老师的教学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都要围绕新课标的要求设计,作文教学探索也不例外。笔者学习了广东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认为把握新课标理念,弄清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进行高中作文探索的关键。我们需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树立整体性的观念,把作文教学跟学生的人格构建,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观,及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作文教学活动与学生个体、社会生活充分结合,摆脱矫情、空洞、幼稚和俗套的误区,在唯人、唯文、唯情的作文中,让学生有真情想抒,有真情要抒,有成功体验;在作文实践中体现学生“以我手写我心”,“我思故我在”的精神面貌,发挥作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作用。
  要取得作文教学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明确作文教学是实现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一环。高中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要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的理念,引导学生将作文创作的方向引向关注自我,关注社会;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富有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引导学生创作出体现个性能力的作品。在实践中,笔者认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作文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索。
  一、关注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展写作空间。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曾陷入很大的误区——教师怕教,学生怕写。作文教学陷入“教之无味,弃之不能”的困境。这表现为:上课前教师通常以自己有完备的教学材料和精巧的教学设计而“踌躇满志”;下课后,以学生的怠学、怠写草草收场——这样的事每天都上演着。在教学中,教师花很大的精力建构起来的教学并不能与教学预期收效成正比,教师的热情投入与学生欠写作激情的反差现状令不少语文教师百思不得其解。关注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展写作的空间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探索发现:打破教师“统治”课堂的格局,消除教师的主观意志,不能以教师为中心设计教学,还作文课堂给学生,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创设平等的教与学的平台,拓宽师生互通信息的渠道,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关注学生的写作需要,就是了解学生想写什么,想说什么,想怎样写;了解学生最成功的创作体验,最想渴求的帮助;包括要了解学生的写作困惑。师生受关注的角色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学生真真实实感受到受关注,并且可以放开思想包袱,不一定要写教师硬性规定的内容、主题,甚至是文体。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以自己教的学生为关注对象,在课堂内外,充分让学生说他们的困惑,说他们感兴趣的事。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关注自然,关注生活,拓宽视野,不仅解决“无米之炊”之忧,还让学生的美丽生命融入作文学习中,人文性的,有创新思想的作品就会呈现在老师面前。多些换位思考,才能了解学生,才能做到真真切切关注学生,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得到更多的帮助。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起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作用。
  开展灵活多变的作文教学模式,不拘泥“教师布置,学生写”的简单模式,为学生打开多扇生活之窗,让学生面对多姿多彩的生活,让他们在丰富的生活中获得源源不断知识、思想、审美的补给。鼓励他们与生活碰撞,对生活有独立的个性审美情趣。作为关注学生的教师,就应紧扣新课标理念,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与高尚的审美情趣及审美创造力。结合学生关注的生活,在课堂给机会学生表达、交流,让学生在互助学习中充分享受学习主人的乐趣,也给他们在交流争鸣中充分的语言表达及思想碰撞的空间。教师不宜下简单的结论,可以让学生保留看法。增加激发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形式,如每周一次的演讲,引导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生活内容,用自己最棒的表达形式,表达自己最想说的观点或自己最美好的情感。学生的作文并不限于一板一眼的作业,而是“我看,我想,我发现,我收获,我精彩”的动态作文。改变作文教学简单机械的操作,让学生成为作文课堂的主人,学生就能写出惊人之语,学生的创作源泉就不会枯竭。教师引导学生走出狭隘的写作空间,关注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会创作出出乎我们意料的佳作。摘录学生作文片断:
  “风仍在呼呼地叫着,把树枝无情地刮得东摇西摆。雨仍在密密地下着,在风的刮卷下,也令人感到刺骨的冷。”
  “一位老婆婆正吃力地拉着一车东西往前走,车上尽是一些破瓶废旧物品。女孩的脚步不由自主地慢下来了。看那老婆婆硬撑着支持不住的大车……埋头拉车。看不清她的脸,但小姑娘分明听见老婆婆急促的呼吸。这时小姑娘的脚步放慢了,同情心驱使她向老婆婆走近,向着车子方向靠拢。”
  “小姑娘的目光与婆婆对接的霎那,脸热热的,看看身旁看似无关的人们,仿佛还有一种嘲讽的意味。小姑娘正要助老婆婆一臂之力的手,像触电一样,缩回衣袋,低下头快步走过婆婆身边。此时,她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她想:现今,谁不怕助人反被恶人误,你还希望有热心人帮忙吗?好自为之吧。希望雨下小点,你快快平安回家好了。老婆婆自顾埋头拉车,风雨来得更猛了。”
  ……
  想着,女孩向前跨一步。可是,看看四周行人冷漠的脸色,她犹豫不决。可是风雨中的老婆婆的脸就像一根鞭子抽打在她的心上,这时,老人不知被什么碰刮,倒在地上痛苦地呻吟。女孩急匆匆跑向老人。原来因为路滑,老人摔跟头了。女孩扶起老人,询问老人摔伤没有,说:“婆婆,我送你回家。”看着老人惊讶和感激的脸,听着老人的连声道谢,老人和女孩相视而笑。
  幕色中,街上出现了美丽的风景——一个女孩撑着伞,和一位老人一起推着车走,风似乎小了,雨也似乎小了。别说风雨中无真情,这便是人间最美的一幕。
  这篇作文是小作者真实心路历程的写照,真实而不失真情意,语言质朴,善于捕捉最能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节,真实的生活基础和小作者敢真实流露人性中复杂的情感,独具感染力。像这样的学生作品让我们看到了新课标下尝试改变作文教学思路的曙光,摆脱了偏离学生生活的矫情写作教学的困境。
  二、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审美感知能力,铺设“成器”之路。
  作文教学除了为学生的写作“开源”外,更应渗透新课标理念的要求,关注学生的成长。为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审美感知能力,铺设“成器”之路,教师责无旁贷。新课标倡导写作要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就是作为写作主体——学生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结合对学生人格健康成长的培养目标,新课标还要求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肩负起“使学生形成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可见,作文教学在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思想修养,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熏陶和得到人文关怀方面,有更大的优势空间。
  首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只有热爱生活,才会有积极的人生观,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为之感动;也只有热爱生活,才会热爱并且敬畏生命,才会怀有对整个人类(包括自然界)的同情心和悲悯心。这些,是写作的动力,也是作文具有深刻思想性的重要条件。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在每周的“随笔”中,分“家之美”、“同学之美”、“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四个写作“窗口”,以“随笔”的形式,促使学生张开视野,以发现美的眼睛去感受生活,让更多在学生的视野范围中的“美”得到日积月累,学生在自由的写作天地中受到真善美洗礼,心中便播下“美”的种子。
  其次鼓励学生多体验生活,开阔视野,提高修养,为写作水平的提升打下基础。
  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就应该多为学生开拓提升写作能力储备着想,精选一些思想健康,审美情趣高尚与表现形式兼美的好作品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在阅读中受到关怀,促进他们“知、情、意”全面发展。如我们为了提高学生写作的思辨、审美能力,开设特色课堂,让学生模仿具有争鸣效应的生活中的人,让他们在表演中分辨美丑,提高辨别真善美的能力。身边的生活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体验生活的热情。每学期精选课外“时文精粹”,精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录相,精选“十大青年”,介绍如《心有诗意天使人生》、《在离开萨格勒布的日子》等优美的融入善美人性的散文,介绍一些具有民族气节的大片——《闯关东》、《亮剑》等,让学生看《士兵突击》、《大国崛起》,并介绍具有现代文化思辨性的“百家讲坛”。诸如此类的视窗,为学生写作表现健康情趣、高尚的审美打下基础。作文教学应该强调以人为本,以人格建构为指归,重视养气,努力实现从单纯的作文训练到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
  作文教学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让中学教师彻底解放思想,让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更明确贯彻“为文与人文统一”的教学思想。教师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奔着“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将来,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的目标,中学作文教学一定会探索出更多元的成果。
  
  孔丽玲,教师,现居广东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