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借物抒情散文的立意
作者:朱英枝
一、抓住特征,托物写意
在这一方面,王国维先生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写景状物的目的就在于表情达意。就写作手法而言,或即景生情,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主观的情感体验通过客观的景物描写体现出来,达到表达主题思想的目的。相反,单纯的不带任何感情的写景状物是不可想象的,也是没有文学价值的。
在《牵牛花》中,叶圣陶先生抓住了牵牛花藤蔓“无时不回旋向上”的特点,重点描写了它的生长过程,突出了它“生之力”的顽强,并对此发出了由衷地赞叹,从而使文章闪烁着一种思想的光辉,给人以永恒的启迪。
我们在写这样的文章时,就应该借鉴叶先生的方法,或因情觅物,或由物生情,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最准确、最生动的描绘,才能给主体的表达作一个生动的铺垫。
二、独特构思,创新立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同一事物,每个人因为自己的生活经历、文学素养以及对事物的敏感程度有差异,加上观察和思考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因此,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语)。在写文章时,找好切入点,选择一个新颖的角度,写出景物的特征,写出自己的真情,这样才能不落俗套,写出事物的新意。在《牵牛花》中,叶老从“藤蔓缠着麻线卷上去”的角度切入,写藤蔓、写花蕾、写叶,细致地描写了它的生长过程,突出了它生命力的顽强。写文章时,与他人雷同的构思无疑会让人味同嚼蜡,读不下去,如果我们也要借牵牛花抒情,就要另辟蹊径了。不妨写它开花的盛大与美丽,写它的五彩缤纷,写它的昂首怒放,来赋予它不同的情感,体现自己的美学追求,给人以不同的启示。
三、开放联想,物意相系
联想是“物”和“情”之间的纽带,也是写景状物抒情写意的关键所在。“草木本无情,人类赋予之”,通过开放性的联想,可以获得立意与形象描述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有效地阐发自己的真知灼见,表达对生活、对世事的独到理解或对事物的深厚感情。
依据自然事物的特点,向社会生活拓展延伸,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事物之间是息息相通的。叶老由牵牛花藤蔓的长势,联想到了“不懈努力,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这正是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进行开放性联想,才使得“物”与“情”天衣无缝地连为一体,自然而然地凸现了主旨。
依此类推,可以想见:如果我们面对菊花,肯定会由它的卓然不群,联想到陶公其人其品,当然也会因为它的傲霜怒放,联想到生活中经历了风雨磨砺而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出色的人;面对石榴,它那平凡的外表,丰腴的籽粒及酸甜可口的滋味,怎不让人联想到一种动人的内在美?由梅花的“只留清香满乾坤”,我们不难联想到一种脱俗的品质,而“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则又让人联想到可爱的女子……
只要有心,就会对生活中的很多事物产生情愫,获得写作的灵感,使自己的立意因了联想的翅膀而更见深远。
四、情景相生,烘托“立意”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事物的描摹,只有融合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才能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叶老写《牵牛花》。无论是略叙去年的栽种经过,还是写藤蔓的生长形态,无不饱含着他对牵牛花的喜爱,渗透着他对“生之力”的赞叹。你看,“爬到墙头”“互相纠缠”“倒垂下来”“嫩条仰起”“老把戏”……这些文字构成的意境,足以感染读者,使之油然而生喜悦之情。正所谓境由心生,情由境显。只有这样,才能水到渠成的达到借物寄意的目的。
五、精心结构,体现“立意”
《牵牛花》一文,先写牵牛花的生长过程,再写观察牵牛花时的感受,点明喜欢的原因,进而揭示文章的主旨。在这两个部分之间,“但兴趣并不在看花”一句,由物入情,自然地把牵牛花的生长与人生的启迪联系在了一起;以“默契了‘生之力’了”一句,对这一植物的蓬勃生机发出了由衷的赞叹,使之成为全文的“眼睛”。因此,我们写文章时,首先应确定写作的思路,然后遵循这一思路,精心组织材料,合理安排结构,适当的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各种表达文字,在文章的关键处,适时写上点题的句子,或卒章显志,或欲扬先抑,或含蓄委婉,或直抒胸臆。局部的细节问题,如过渡、照应的词、句、段尤其要处理得恰到好处,才能使文章更完美地体现立意。
六、多种手法,服务“立意”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不仅会使散文的语言更美,而且会使文章对事物特征的描绘更准确、更形象、更生动,从而更好地凸现立意。
在文中,叶老以“末梢的嫩条便又蛇头一般仰起”的比喻、拟物的手法,即形象地写明了嫩条的情态;“绿豆般大的嫩头”写新叶长成时的形状;“丝绒般”的叶子,让人一下子就对叶子的厚实情态,有了一种立体的感触。还有“重演那老把戏”的拟人手法,简练而又生动地写出了它的生长过程。这几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深刻地体现了叶老对牵牛花的感情和对人生深刻的感悟,也使文章的“立意”更显得明朗。
朱英枝,教师,现居河北沙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