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一种尝试
作者:周正梅
一、明确目标,荡起写作涟漪。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借高一新生进校之机,在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上便与学生一起确定编撰学生文集的目标;学期末把同学们的随笔编撰学生文集;人人参与其中,个个都是文集的作者。高中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学习时期,用文字记录下这段多彩的日子,无疑是引导学生把一段或难忘或欢欣的成长生活、一串或深或浅的脚印、一枚纯真情感的纪念章永远留在他们的人生记忆中。读书近十年,很多同学还是头一次意识到自己文章的意义,脸上不免露出了几分憧憬;至于那些平时写作水平相对较低的同学压根没想到自己也可以“发表”文章,更是喜出望外。写作愿望的船桨既已荡起,自然会激起一片写作热情的涟漪。
二、解开束缚,激发写作情思。
作文教学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学生文集的选文均来自学生平时习作训练的随笔。随笔就是课堂外鼓励学生创作的情思驰骋的“率性文”,它是相对于课堂内训练旨在应试的“规矩文”而言的。写“率性文”,旨在化解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减少学生在写作时为主题和技巧所拘的束缚感,让学生自由地、有个性地和有创意地表达,让学生在写作的广阔天地中愉快地成长。具体做法是:时间上,不必天天写,但求周周练;数量上,每周至少一则,多多益善;字数上,灵巧者可百十字,恢宏者可上千言;选材上,心事校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可写;体裁上和表现手法方面,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或说明皆不作限制。一切从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出发,可聚各类风物于笔端,可入各种情思于文章。学生解开了写“规矩文”“命题文”的束缚,不过是用笔挽住一段纯真的人生而已,一篇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内容鲜活的文章却由此诞生。
如在学习了“月是故乡明”(苏教版)这个板块的课文之后,很多同学情不自禁地写起了自己的家乡。或写家乡的葡萄园;或写自家的芦蒿地;或说家门前的那棵老槐树;或说村后那条曾经嬉戏的小河渠;或介绍起夫子庙闻名遐迩的风味小吃;或介绍起石头城凝练厚重的人文历史等等。在学习了“向青春举杯”板块的文章之后,不少同学来了激情,写起了诗歌,一抒情怀。如《青春之歌》(节选):“当叶子枯萎的时候,青翠褪去了;当花朵凋谢的时候,……它在聆听着大自然的呼唤;种子成长了,青春之歌谱写了。”此外,还有大量的叙写自己成长中与同学及家长间烦恼的;挑战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激励自己奋发努力的;为班级出谋划策的;自己最敬佩的一个人的;向同学介绍自己喜爱的一本书的;介绍自己最拿手的一道菜的;栽养一种植物或饲养一种小动物经历的等等。
因为选材的多样、手法的不一、长短的不论,因而学生写作的情思纵横驰骋,所撰的文章也异彩纷呈。
三、自改互改,提高写作水平。
为了提高选文的质量,教师一方面在随笔的批阅中,一旦发现学生文章中的闪光点就予以肯定,俗话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对自己的随笔随时进行自改或互改(教师要适当地教给学生一些修改方法)。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文章,多思多改,交流探讨,是一种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发展能力的有效方式。自改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完善和提升的过程。至于互改,它可以有效弥补自改之不足;换一个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进行思考,或许有助于建立一种新的评价角度和欣赏眼光。
无论是自改还是互改,都要求修改人要说出修改的道理,一切“以理服人”。对此,不少同学都有感悟如:“通过自改或互改活动,我体会到了老师批改作文的辛苦,以后对老师的作文批语要认真阅读体会。自改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写作的严谨;互改可以互相体会各自所思,互相交流的过程也是相互进步的过程。”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讨实践,同学们的写作积极性有了进一步提高。他们既勇于率性为文,又热情自改其文;既感受了过程,又发展了能力。
四、鼓励投稿,提升写作境界。
编撰学生文集,也是把每个学生习作中美好的方面展示给大家;在展示分享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写作成功的喜悦,再在成功的反思中获得写作境界的进一步提升,从而提高写作能力乃至语文素养。在自己的文章“发表”在学生文集中后,许多同学来了劲头,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纷纷把眼光瞄向了一些更高层次的出版物。目前,有几位同学的随笔发在了校刊上,一位同学的《下辈子还做差生》已经刊登在《好家长》杂志上,还有几位也已寄出了他们的个性文章。学生已经迈开了写作的步伐,未来也就在他们的脚下。
周正梅,教师,现居江苏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