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如何用好高中教材中的儒家经典篇目
作者:杨 帆
朱自清先生曾经在《经典常谈》中就说过:“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中国人,有义务通晓本国传统文化有关经典的基本知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堪称经典。其中儒家经典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依据。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涉及儒家经典的篇目,如初中的《论语十则》、高中的《劝学》、《孟子见梁惠王》、《孟子见梁襄王》等等,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一些儒家经典篇目,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对儒家思想的精髓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诵读经典、解说经典来学习中国传统的大智慧,达到“世事洞明皆学问”的修养,了悟人生,成就事业。如何用好高中教材重的儒家经典篇目,本文从以下方面探究:
一、正确认识儒家思想中的生命教育元素
要让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对中学生的生命观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就要让学生明白儒家思想中的生命思想。儒家思想重的生命教育资源主要有以下点:
1、儒家思想高扬生命意识
孔子、孟子、荀子等对于生死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充满智慧的思想,显示出中华民族对这一问题的豁然达观的态度。孔子指出只有先了解生而后才能懂得死,其着眼点先在生。孟子、荀子也是如此,强调重视现世、关爱人生。
儒家强调重生外,还强调乐生。儒家把重生与乐生作了很好的协调,其关键是要统一于“乐天知命”。即认识了人生某种必然性就能获得一定的自由,就可以以乐观的态度、坦荡的胸怀去对待人生。若达到了“知命”而“乐天”的境界,人无论处于何种生活条件,都始终保持坦然、潇洒、积极的生活态度与乐趣。
儒家先贤们虽然承认乐生恶死为人之常情,但并不因此主张苟且偷生。相反,他们敢于直面死亡,认为特定条件下死亡的价值甚至会超过生命的价值。因此,当面临生死与仁义、生死与名节之间的重大抉择时,儒家就会高举仁义之旗,毫不犹豫地慷慨赴死。
儒家的这种重视现世进取,提倡建功立业,使有限的生命具有无限的生存价值的生命观对于当前中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树立生命的目标有重要的意义,与时代的需要是一致的。
2、儒家理想人格蕴涵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
理想人格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中人们最推崇和向往的人格模式。它集中体现了该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标准,对人们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儒家理想人格理论中追求道德内圣,注重道德修养等理论均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儒家理想人格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其次,儒家理想人格具有“重义轻利”的利他性特征;第三,儒家理想人格提倡自强精神和自我磨炼。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儒家理想人格所提倡的自强精神的深刻写照。面对种种的人生际遇,人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和方式去生活?是唯唯诺诺、苟且偷生呢,还是不忧不惧、挺起腰杆来做人?是自暴自弃、自甘沉沦呢,还是刚健有为、积极进取?是求助鬼神迷信呢,还是振作精神、自强自立?孔子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非常积极而合理的人生态度。要言之,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儒家和谐思想具有生命教育价值
对儒家“和谐”观加以逻辑层次分析,主要是研究处理以下四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身心内部的关系。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家庭和顺、群己和睦、身心和谐、国家稳定,普天下进入和谐的理想状态。主要思想有:人与自然和谐、人际和谐、群己和谐。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有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人际和谐有助于处理人与他人关系,群己和谐有助于指导人与社会的关系。
儒家之“和谐”,是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全面和谐。通过“仁民”而“爱物”,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希望以修身为起点,以家庭和谐为基础,导向人际友爱,国家稳定,天人合一,从而达到社会和谐即“大同”社会。儒家和谐思想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教育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合理指导学生阅读儒家经典著作
阅读活动只有通过学生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因此,要让学生积极有效地阅读,应从如下方面入手:
1、培养阅读儒家经典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阅读变为享受,在鼓励学生阅读儒家经典著作前,可以通过开设“儒家经典导读课”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围绕儒家思想中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分专题对学生进行讲座。生命教育主要内容有:生命意识教育、生命价值教育、生存能力教育、生命社会属性教育等。教师可分专题介绍儒家经典著作中有借鉴意义的篇章和语句。通过导读课引导学生发现儒家经典中的精髓,开启学生品读儒家经典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结合生命教育的内容介绍有关儒家经典著作中的主要内容、思想观点、现代价值等,引导学生有效品读儒家经典、正确认识儒家思想、不断提升个人素养、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如介绍《论语》一书时,可以从自然观、仁爱思想、君子理想人格等方面介绍其传统价值和生命教育意义。介绍《孟子》一书时可以从孟子的道德修养、自我价值完善、人文精神等方面突出其对生命教育的意义。
2、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
阅读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想认识水平、阅读水平和知识积累。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有利于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的进行阅读。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可从如下方面入手:首先从教材扩展延伸,结合中学课文中的儒家经典篇目进行扩展。其次从时间上考虑,儒家经典著作阅读与其它的现代文阅读不同,学生阅读的第一步就是疏通文意,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文言基础知识理解文意,在此基础上再来品读其思想内涵,阅读所需时间会较长。开学阶段,学生时间紧张,可布置一些较短篇目;假期阶段,时间充裕,可布置一些较长篇目。再次从能力上考虑,低年级学生认知能力、文言阅读能力较差,思想水平较低,可布置一些浅显易懂的篇目;高年级学生认知能力、文言阅读能力较强,思想水平较高,可布置一些难度略高的篇目。
3、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
良好的阅读方法受益终身。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儒家经典著作成书早,语言属文言文,阅读时学生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先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或开列相关译文书籍,使学生正确掌握文章的基本含义,进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指导学生阅读儒家经典时可遵循精读和范读相结合、整体阅读和局部阅读相结合、课内阅读和课外自读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导读--自读--交流讨论--评价的模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