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语文教学中读的策略
作者:郑兴华
“读”,有多种讲究,有多种方式,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应该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
1、讲解课文前的阅读环节,要安排在课堂上进行,这样才能保证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学习负担较重,仅有的一点点课余时间常常都被数理化作业所占用,无法集中精力来阅读课文。即使有一部分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去预习了课文,但往往是匆匆忙忙地读一读而已,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另外,课前预习,没有教师及时的指导、督促和检查,效率自然是十分低下的。所以,读,必须放在课堂上进行。
2、把背诵积累放在课堂上进行。语文学习讲究积累,优秀诗文就是应当积累的一项重要内容。有的教师,在上完一篇课文(或一首诗)之后,往往对学生这样说:这篇课文(或这首诗)写得很好,希望你们利用课余时间把它背诵下来。殊不知,这样要求学生完成起来很困难。原因是教师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去督促学生“读”以及没有进行方法指导。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较为理想的做法就是把读和背放在课堂上进行:首先教师教给学生一些背诵的方法。比如记叙性的文段,可以让学生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来背诵,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时间词语来背诵;说明性文段,可以让学生根据时间、空间、逻辑等说明的结构层次来背诵;而议论性文段,则根据论点、论据或中心句、分承句来背诵。另外,针对诗词,让学生从寻找关键词语、警句等处入手来背诵。然后教师督促学生速读、试背,并当堂抽查。
二、“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阅读课文,目的是为了解读课文。解读课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处理生字生词、疏通难句,即完成语言材料的积累;二是探究课文写了什么,即分析课文内容和课文主题;三是探究课文是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要这样写,即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
以上三个层次,内容由易到难,基本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笔者在教授《骆驼寻宝记》时,就是根据这三个层次来安排阅读的:第一次阅读,设计了要解读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查注8个生字生词;二是疏通3处难句。第二次阅读,设计了要解读的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复述骆驼寻宝的原因、过程及结果;二是复述其它动物寻宝的原困、过程及结果;三是用自己的话归纳课文所反映的主题(或谈谈你读这篇课文的启示)。第三次阅读,设计了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课文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写骆驼和其它寻宝动物;二是课文的标题是“骆驼寻宝记”,那课文为什么还要写其它动物寻宝?
学生对这三个层次的阅读、解读,是无法一步到位的,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去读,也就是说每读一遍都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为读而读。
三、“读”,要综合运用不同的方式
阅读课文有朗读、默读、略读和浏览等方式,综合运用这几种方式,可以强化和巩固阅读的效果。
怎样实施这几种阅读方式呢?
首先,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文字是无声的,通过朗读,就把无声的文字转化成了有声的语言。朗读有认知性朗读,目的是读准字音,读通词句;有感知性朗读,目的是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有声情并茂的朗读,目的是品味课文的意境、风格与美感。
其次,要养成默读的习惯。由于默读没有朗读的语句流畅、抑扬顿挫要求,不必考虑发音、停顿、重音、语调等因素,只有视觉和大脑的活动,这就大大地提高了阅读的速度。提高了速度,就可以把节约的时间用来把课文多读几遍,遇到重点、难点之处,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进行质疑、解疑,待明白后,再读下去。而对于次要之处,则可以扫视而过,只作大致了解。这样,就有利于抓住重点,把握整体,通过比较、分析,发展了思维,提高了阅读能力。在默读的过程中,如果能辅之以勾画、圈点、批注,那么效果就会更好。
第三,要能够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式。所谓略读即大致简单、不详细地读;所谓浏览也就是大略地看。略读和浏览是两种快速读书方式,运用好这两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让学生多读一些书,从而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拓展他们的视野。这两种方式适用于自读课文和课外阅读。
郑兴华,教师,现居贵州余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