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语文课堂教学环节的审美认识
作者:黄伟亮
一、教学环节组合的和谐美
一堂课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它是由若干个教学环节按照一定的逻辑、条理、秩序组合而成的,有整体美。每一个环节与一堂课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教学环节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独特思路与学生学情的有机统一。只有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完美融合,才能创造完美且富于艺术的课堂。如果将一盘散沙、各不相干的教学环节凑合在一起,那是课堂教学的大忌。亚里斯多德曾说过:“零散的东西不免具有偶然性,彼此之间见不出必然的互相因依的关系,结合成一整体后,偶然的就要抛开,剩下来的因素彼此之间就要见出必然的互相依赖关系,就像人体的各部分一样。”亚里斯多德将一个完整的因素比喻为人的各个部件,各因素必然互相因依,就好比语文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与一堂课的关系,它们唇齿相依,一荣俱荣,一损具损。如潘敏老师执教《最后的常春藤叶》第一课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年第6期),教学主要环节有:①导入新课。联系生活中树叶的丢落,采用谈话式引出课题,导入新课。②整体感知。通读课文,学生根据文章题材的特点,提出自己的学习感想或疑惑。教师巡堂答疑,将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提交课堂讨论解决。③分组研读。在组内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④文旨探究。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指出文章的主人公;根据人物命运的不同,结合文章题目、文章的结尾及细节描写,领会文章的主旨。⑤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列出本节课学过的知识点,把握学习的重点,扫清难点。⑥作业布置。阅读欧·亨利的作品,写一篇读后感。这六个教学环节既自成体系,表达一个独立完整的教学内容,又逻辑密切,环环相扣,紧密配合,形成整体和谐美。如果缺少其中一个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就会断裂,思路也不连贯,造成教学的不和谐,影响学生的审美。
教学目的是课堂教学环节浑然一体的内在依据。如果把一堂课比喻成一首曲子,那曲子的各音符便是教学的各环节,曲子的主旋律就是教学的目的。教学目的是课堂教学的纲,纲举则目张。如执教朱自清的《春》,教师一开始就通过背诵春天的古诗,体会春天的美;后面几个环节则通过朗读、品赏语言,领悟作者如何描写春天的美。很明显,教师的教学目的及贯穿这堂课的主线是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的美和春天的美。因此,教学目的是教学环节与整堂课的教学和谐统一的根本。透过课堂的教学目的,领悟了课堂教学特定的审美意蕴,学生的审美情感与课堂教学设计内在的审美心理结构之间的情感产生共鸣,形成生命的律动,情绪随之跌宕。课堂教学正是以其为支柱,构筑起一座色彩斑斓的艺术大厦,使语文课堂教学形成纵横有序、错落有致、前后照应、高潮迭起的完美统一体,给学生以美的艺术熏陶。
二、教学环节推进的力量美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学环节遵循一定的规律运动的过程,它均衡有序,疏密有间,张弛有度,像轻风细雨,像波涛巨浪,像小溪低鸣,或虚实相生,或变幻无穷,或曲折跌宕。运动产生力量,教学环节蕴涵着力量,教学环节推进的过程是力量变化的过程,这些变化无不彰显着力量之美。正因为这种审美特质,铸就了课堂教学艺术魅力。
教学环节的运动产生教学的吸引力,其运动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像接力比赛一样。教学环节是比赛场上的运动员,教学的过程就是一场接力比赛。接力棒一棒棒地传递,便如教学环节一个个地进行,每一棒的传递牵动多少观众的心啊!就算是最后一棒,也充满着力量之美。同样道理,下课铃响了,当听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时,学生欲罢不能。其实,从课堂教学的整体看,每个教学环节都在运动,而每一个教学环节又是相对静止的。静止的教学环节如满弓之箭,蓄势待发,为下一个高潮铺垫。蓄势背后潜隐的是强烈的气势之美。教学高潮不是说来就来,它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铺垫,靠什么来铺垫,就靠强烈的悬念,悬念就是吸引力。在语文教学“导入新课”这个环节中,有时引用名人名言导入,有时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或音像材料导入,有时用实验或游戏导入,等等。此环节实际上为讲授新课铺垫蓄势。于是,从导入新课到讲授新课教学的过程就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形成审美化的课堂教学磁场。
规律的运动形成节奏,有节奏就有节奏美。节奏美是课堂教学环节的审美追求。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说过:“节奏是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也是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所同具的一个要素。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会感到‘拗’和‘失调’,就不愉快。”音乐节奏美与教学节奏美异曲同工。课堂教学节奏好比五线谱中的音符,这些音符有机地联系起来,就形成一种旋律,在乐器演奏下形成动人的乐曲,给鉴赏者美的享受。对语文教学而言,教学节奏要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性。教学节奏过快,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学节奏过慢,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情绪拖沓、倦怠,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课堂教学效率低。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应是张弛有度,体现教学的和谐美。著名的语文教育家魏书生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课堂教学法就是很好的范例。“定向”是课堂教学的开始,开始的环节是紧张的,学生集中注意力,开动脑筋,共同制定学习目标。接着学生“自学”文本,提出疑问,学习状态相对松弛。在学习“讨论”中,学生的学习情绪又紧张起来。接着,通过答疑这一环节,学生的学习松弛一下,到“自测”环节中,学习情绪又紧张起来,“自结”环节时,学生的学习就松了一口气。从课堂的总体看,课堂教学张弛交替,历经三次,形成往复回环的音乐美。
瞬间之美是教学环节运动之美,是教学过程的一道彩虹。物理学告诉我们,运动会产生热,当热量达到某着火点时,就会燃烧。同样道理,教学环节运动达到一定火候时,课堂的教学气氛会燃烧起来,形成瞬间之美。尽管此美不是永恒的,但其教学效果往往令人刻骨铭心、拍手称好,颔首心服,学生的思维碰擦出火花,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瞬间之美是细节之美,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甚至一句话,都会产生瞬间之美。例如,特级教师于漪讲授《劝学》“学不可以已”时,于老师问:“学习为什么不可以停下来呢?”学生多从学无止境来回答。于是,于老师启发:“请同学们快速再阅读一次课文,联系此句前后意思,再想一想学习为什么不可以停下来。”学生恍然大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于老师妙语点拨,学生茅塞顿开,学生感受了审美的喜悦,形成课堂的审美共鸣。瞬间之美,是课堂教学一道美丽的风景。
三、教学环节自身的形态美
黑格尔说过:“美的要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借以现出意蕴和特征的东西。”黑格尔认为美的事物作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必须有美的内容。然而,仅仅具有美的内容还不能构成审美对象,还需要具有外在的,即内容借以现出意蕴和特征的形式。教学环节的形态美就如黑格尔所说的“另一种”,既是指教学环节的外部属性呈现出来的那些能引起美感的审美特性,如紧凑缜密,均衡对称,错综曲折、比例恰当,节奏明快等。教学环节的形态美是形式美、外在美,它可观、可感,是课堂教学最直接的审美认识。
教学环节的形态美要以真实为灵魂。真实是自然美、现实美。有的课堂教学,时而唱歌时而跳舞,一会儿讨论,一会儿交流。表面热热闹闹,高潮迭起,实质十分无奈、空虚。一堂课下来,当问学生这节课学到什么时,学生难以启言。学生的思维被假像占据了,这样的教学设计背离教学规律,是假美。教学环节的真美应遵循学科的教学规律,张弛得当,起伏自然,环环相扣,立体交叉,四维渗透。真美的教学环节一旦进入学生的审美视野,就产生一种内驱力,形成震撼心灵的激动,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真美的教学环节,不但会愉悦心智,陶冶性情,还会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教学思路,领会文本的深层意蕴。为此,柏拉图认为,理性所获得的真正的知识,必须是关于真实的、永恒存在的事物的知识而非流动的、短暂的、变化的事物的知识。因此,真实是教学环节设计的生命。失真的教学环节,会损害课堂教学环节的完美组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大忌。
教学环节的形态美要以学生的鉴赏心理为入手点。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美的教学形态的鉴赏主体。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教学环节,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环节多姿多彩,“凤头、驼峰、豹尾”是语文课堂常见的结构形式,有经久不衰的审美魅力。凤头指开始上课的教学环节,它要求新颖、别致、漂亮,营造愉悦和跃跃欲试的学习情绪。驼峰即教学高潮,高潮是学生思维的兴奋点,高潮让教学环节永葆旺盛的生命力。没有高潮,教学如一潭死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豹尾即课堂要结束的教学环节,尤音乐的节拍。节拍讲求力量,它引出矛盾,为下一节课蓄势;节拍又讲求韵味,如歌声绕梁,耐人寻味。学生的精力有限,历经45分钟的紧张学习,学生的审美已疲惫,强有力的节拍重新给学生注入兴奋剂,再次形成教学小高潮。
综上所述,审美化的语文教学环节是审美化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化的教学环节是教学环节的最优化设计,它包括审美化的教学手段、艺术化的教学形式。离开审美化教学环节的设计,语文教学就失去以情动人的力量,同时,也失去生命的光彩。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以审美化的教学环节去濡染学生的性情,让学生在审美化的课堂教学中享受语文教学,达到“立美于教”和“施教于美”的和谐统一。
黄伟亮,教师,现居广东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