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肢体语言在语文课堂的运用
作者:桂良金
一、肢体语言的定义及特点。
并不是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肢体语言,这就需要对其进行界定。所谓肢体语言就是教学中一种特殊的语言,它有目的地用身体动作配合教学内容表达一定的意义。
作为肢体语言,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它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施加影响。在听说课上,教师应当注意改变说话声音的大小、快慢来突出重点,加强语气。而声音一旦失去吸引的效用,肢体语言便是最好的选择。对于学生的有意注意来讲,也是以外部的视觉声像来支持他自己的有意注意的,而肢体语言是视觉和语言的完美结合,对于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肢体语言的第二个特点是形象生动。视觉是人类接受外界信息最广的渠道,在中学生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渐过度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时,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具有很大成份的具体形象性。这样就要求教师在听说课的教学中极力将教授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毋庸置疑,肢体语言是能做到这一点的最直接手段之一。而现在的教师大多用课件,用图片来做到这一点,忘记了他本身就可以做到。
二、主要肢体语言类型及运用
1.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学生接收到老师最直接的肢体语言,只要老师一个表情不对,学生就知道可能大事不妙
了。在教室中,教师脸部表情能传达热诚、欣赏等讯息,以增进正向行为;相反的,面部表情也能显露老师的厌恶、烦恼、或放弃的讯息,促使学生做出不良的行为。教师的面部表情应注意如下要点:(1)时时带着微笑:微笑是世界共通的语言。(2)要专注,用心。(3)要真诚、亲切,使学生感到亲和力,而不是压迫感。(4)避免皱眉头。(6)不要常对学生表现灰心、失望的神情:这样会打击学生信心,导致自暴自弃。以上这些中最明显的就是“笑容”,它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且有鼓励、支持的效果,老师带着笑容和颜悦色的上课,也能带动学生快乐的情绪,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手势:老师做手势不仅有强调、示范的功用,更能比言语更清楚地表达鼓励及制止学生的行为,例如:食指放于唇上表[安静],竖起拇指表[很好]、[赞同等,这些课堂上手势运用有效且不会干扰教学的流程。老师教学上手势的运用也反映教师在工作上的投入程度。一般来说,使用手势的基本原则有:(1)应展开双臂,手指合拢…能显得大方,有精神。(2)手势动作自然,不夸大,不做作。(3)依身材决定手势大小。身材娇小者宜放大手势。(4)手势应多变化,但也不要太过频繁,让学生眼花撩乱。(5)不做手势时,双手可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6)教师应避免自己习惯性的小动作。另外,我们似乎发现中学老师上课时手上不是拿粉笔,就是拿着课本,但这样无异减少了老师使用手势的机会。因此,如果在课前就把教具准备好,上课时就有多用手势加强说明及管理秩序的机会。
3、眼神接触:眼睛是人与人之间最清楚正确的讯号,利用眼神的接触,可以打开沟通、延续沟通或终止沟通。所以,对教师而言,借着眼神的接触拉近师生的距离,是一项特别重要的非语言沟通技巧,很少有其它肢体行为比眼神接触更能传达掌握全局的样子。在教室里教师直接的眼神接触,可用以改变学生的行为,有效地帮助分心或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拉回注意力,即使仅使用眼光凝视,也有助于学生适当行为的表现。有技巧的老师会持续地扫视整个教室,并与每个学生的眼神接触。固定视线常会使学生不安。当老师长时间注视学生时,学生可能会心生警惕,进而达到警告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室中,应确切地掌握眼神接触的时间以正确传递不同讯息。
4.身体接近与姿势近体学prosemics:探讨师生间的远近、学生座位的安排及教师在空间上的运用等对教学的影响。老师在有意或无意间,修正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来与学生进行沟通时,会改变学生的参与情形。在教室中,身体的空间传达了师生沟通,教师也具有了应有的角色和地位。许多老师因身体与学生距离较远,而无法与学生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形成了一种阻力。教师经常站在教室前方,或坐在桌子后面,都是明显的例子。学生较喜欢与他们亲近的老师,所以教师置身于学生中进行教学活动,比在学生旁边、后面、或坐在桌后的老师,使人更有温暖、友善的感觉。而在与学生谈话或“一对一”的教学环境下,较接近学生的老师,学生会认为是喜爱他们、善解人意的好老师。相反地,当师生间距离被拉长,教师面临的沟通情境会呈现“单向”的情况。教师能善用与学生间的身体接近,来显露亲和力及真诚心,相信必能增强自己的影响力。
姿势提供了情感、意图及动机等沟通的讯息。具体而言,姿势虽然不像脸部表情或声音那么容易控制或察觉,但一个人就算脸上没有表现出焦虑的心境,也可能会因不断的变换姿势而显示出内心中的焦虑与冲突。教师的身体倾向学生时,被视为是一种接受、加入学生及喜欢学生的表现。较可亲的老师,会表现出轻松、开朗的态度,而且通常会将身体倾向学生。
桂良金,教师,现居浙江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