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语文课堂自主阅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作者:刁 剑




  自主阅读就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阅读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阅读方式。笔者根据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现状,通过教学设计、情境创设、问题设置和组织讨论探索出来自主阅读模式,有效地开展自主阅读,发挥教师引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
  
  一、教学设计——精心构想教与学的过程
  
  教学设计是实行自主阅读策略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关系着自主阅读策略的成败。因此,必须全面分析教材,精心构思教学思路,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教材处理应该服从于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设置,而不能一味遵循教材,必要时可以打破文本内容的限制,进行恰当的拓展与延伸。在教学设计时必须从具体问题切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预想学生对文本存有哪些疑惑;哪些已知,哪些未知;哪些易懂,哪些难懂;思想认识又存在哪些差异等等,以提高自主阅读策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例如,我们在席慕蓉《长城谣》教学设计中,应该考虑学生对乡愁诗的已知情况,设计赏析、拓展与延伸的问题,按照“回忆—诵读—探讨—品析—回味”安排课堂教学结构,为学生自主阅读奠定基础。再者,设计拓展平台,展示席慕蓉的其他诗篇,如《在那遥远的地方》、《成长的痕迹》、《有一首歌》、《写给幸福》、《同心集》、《河流之歌》、《时光九篇》、《七里香》、《无怨的青春》,让学生去品读。
  
  二、情境创设——形成自主探究的阅读氛围
  
  为了让学生的身心尽情释放,洒脱驰骋,真正成为课堂自主阅读的主人,语文课堂就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探究的阅读氛围。在教学中,依据教材特点设置探究情境,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体验与老师、文本对话的情感,这不仅能使学生更主动更投入地开展阅读与思考,而且能满足学生探究与发现的深层需要,产生积极的探究体验,进而积淀学生关注、思考、探究未知事物的浓厚兴趣、情感态度和行为能力。
  创设情境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还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获得成功,享受到探究的乐趣,才会形成自主探究的阅读氛围。在关注探究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探究的过程,关注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个性体验。
  例如,在创设余光中《乡愁》的自主阅读情境时,应注重音乐情境的策划,让音乐荡漾乡思涟漪。具体做法可采用:上课时,先播放二胡曲《江河水》,让学生闭目静听;用诗化的语言导入课文:“让我们伴着如泣如诉的乐曲,走进余光中,走进《乡愁》。请大家用心去听,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结束课文时,播放罗大佑歌唱的《乡愁》,让学生回味诗人思家念国的情感。最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民歌》、《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敲打乐》等,并推荐余光中的诗集《灵河》、《石室之死》、《余光中诗选》及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将此情境延续下去。
  
  三、问题设置——引领学生自主阅读感知文本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需接受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时,个体才会以愉快的心态去接受;一旦超过限度,人们的心情会变得烦躁不安,思维会发生紊乱。为此,一堂课,我们设置2~3个“主问题”为最佳,且问题设置不能过于直露,要具有适当的隐蔽性和启迪性,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起学生自主阅读的欲望,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力求取得最佳效果。
  具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阅读目标,紧接着引领学生进行“探读”,生成共同探究的2~3个启迪性“主问题”,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学习方式去自主阅读。学生开展“猜读”、“推读”式的自主阅读文本活动时,教师应适时引导,让他们解决“探读”中自己生成的“主问题”,让他们感知文本整体内容,初步把握局部细节和内容发展进程。同时,也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学习的成就感。这样做,更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兴趣的再次激发,更有利于他们对文本的再次生疑,将自主阅读活动引向深入。
  
  四、组织讨论——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分析问题、探索问题的激烈程度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学生激发热情、活跃思维。因而,组织课堂阅读时,教师除了重视师生之间知识、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外,还要努力营造师生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争取达到自主阅读的最佳效果。
  第一,进行恰当、合理的感性铺垫。解答自主阅读中的“主问题”,要求学生的思维更精细,联系和综合新旧知识并进行推理和概括,难度较大。因此,在问题提出之前,有必要作一些感性的铺垫。如教师事先作适当的解释和启发(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很重要”等),或播放一些录像和图片,让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然后再提问题,学生的回答就不易偏离正确方向。
  第二,保证充足的思考、讨论时间。在自主阅读模式中,由于“主问题”属于高水平的问题,要求的思维力度较大,其解决一般都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加以思考,指导自己的行为;二是当个人原有的经验不足以应付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会采用尝试感悟的办法,逐渐达到问题的解决;三是当尝试感悟遇阻时,学习者便会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使学习者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经过努力达到成功。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要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思考、讨论以及组织语言的时间,而后再让学生发言,效果就比较好。
  
  刁剑,教师,现居广东兴宁。